【海西古国】 灌南地区饱经历史变迁,有着5000 多年的人文历史与2000 多年的建制史以及60 周年的建县史。海西为灌南古称。公元前90年,始建海西县,为境内建县之始。1958 年3 月,该县命名为“灌南”,缘由地处灌河流域,又因位于灌河之南而得名。故灌南有“海西古国”之别称。
【水绿城市】 灌南是海河相通的水绿城市。按照“优质精品城市、水绿生态新都、现代宜居家园”的城市发展定位,全县每年多元化投入城市建设资金100 多亿元,形象现代靓丽,功能配套完善,品位显著提升。来安大道、幸福大道、鹏程路、北环路等城区路网纵横交错,人民立交桥、盐河二桥、盐河三桥、盐河四桥方便群众出行,悦来河、周口河、盐河、郑于河等风光带彰显苏北水绿城市旖旎风光。长深、沿海高速及连盐、连镇(建设中)铁路穿越全境;内河航运东临黄海、南连大运河、北接连云港港。盐灌船闸正式通航后,灌南更是具备了通江达海、海河联运的独特优势。
【名酒之乡】 灌南素有酒乡之称。早在明代,汤沟古镇先后办起香泉、天泉和福星等10 多家槽坊,酒香飘荡数里之外,酒业占据汤沟镇“半边天”。清代著名戏剧家、诗人洪昇曾写下“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的名句,汤沟酒越发声名鹊起,经久不衰。自1915 年汤沟大曲在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银质奖章以来,汤沟酒又相继获得8 枚国家级金银质奖、15 枚部级金银质奖、4 枚国际金奖,属中国白酒十大创新品牌、中国白酒质量优秀产品。汤沟酒的酿造工艺入选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老字号”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县拥有包括江苏汤沟两相和酒业、沿海酒业、海州湾酒业等酒类企业近40 家。
【魔术之乡】 早在明清时期,灌南魔术就因“融于杂技,汇于庙会,流于街巷”而深受群众喜爱。新中国建立后,魔术表演遍及城乡,全县所有行政村(社区)基本都有魔术专业或业余从艺者。2003 年2 月,李集乡农民汪奇魔率先成立连云港其魔魔术杂技团,足迹遍布国内外,逐步发展成为全国知名民营艺术团,引起各级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及《杂技与魔术》《新华日报》等媒体都做过宣传报道。1993 年起,汪奇魔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其中魔术《大变飞机》获得中国魔术界最高奖“金菊奖”,《魔柜变九仙女》《魔柜变十二仙女》相继刷新吉尼斯世界纪录;2015 年,其表演的《大变航母》再摘“世界纪录”桂冠。其魔魔术杂技团还在县内举办魔术技巧培训班,成立江苏省灌南县魔术学校,并到全县中小学进行巡演、上门辅导、发放资料推广魔术艺术,学员中涌现出汪小魔、王晓龙、丁洋等一大批优秀魔术新秀,他们在全国乃至亚洲的魔术界都具有较大影响,对灌南的魔术发展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近年来,全县各类群众魔术文化活动异彩纷呈,相继举办了“中国江苏灌南世界魔术交流大会暨第六届亚洲魔术比赛”“江苏省第五届魔术比赛”等;2011 年6 月,灌南被中国杂技家协会授予“中国魔术之乡”称号。
【二郎故里】 灌河两岸一直流传着二郎神住在灌河口的神话传说。他斩蛟治水、造福于民、救人急难、忠孝仁义的精神,在80 万灌河儿女身上有着充分体现。史籍记载,在明清及“中华民国”时期,位于灌南县城北的五龙口(盐河、武障河、南六塘河、北六塘河、公兴河五河交汇处)就有二郎神庙,后毁于战乱。2010 年,灌南在此筹建二郎神文化遗迹公园。2012 年,公园对外开放。近年来,二郎神文化遗迹公园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并先后获得“全省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全市文明单位”“市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市廉政文化进景区示范点”“市最受欢迎的旅游行业单位”“全市十佳景区”“全市十大影视基地”等称号,是国内二郎神文化传承展示基地,苏北鲁南地区最大的道教场所,“淮海西游文化旅游圈”重要景区。
【菌菇大县】灌南是全国食用菌产业大县,主要栽培杏鲍菇、双孢菇、金针菇、秀珍菇、草菇等 10 余个中高档食用菌品种。全县把食用菌作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的主导产业来抓,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聚集度、规模度位居全国前列,工厂化鲜菇总产量约占全省 55%、全国 10%,先后获评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示范县、食用菌行业优秀基地县、食用菌文化产业建设先进县、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示范县、食用菌产业化建设示范县、食用菌流通示范基地、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江苏省食用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等。灌南金针菇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灌南(食用菌)入选 2022 年江苏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22 年,全县有食用菌生产工厂化企业 20 余家,其中新三板上市企业 1 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1 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