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革稳步推进,美丽乡村提档升级,扶贫开发势头强劲,现代农业的发展更是充满了勃勃生机……今年以来,我县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气魄,强力推进“三农”和扶贫开发工作,通过解决制约农村发展的根本性难题,为农村的发展绘出了一幅壮美靓丽的新画卷。
土地确权登记和规范交易,为发展现代农业开辟新天地
近日,三口镇何庄村村民何崇楼愉快地将家中的26.48亩责任田初步办理了确权登记的相关手续,紧接着他又来到县农村产权交易所,通过公开交易,将26.48亩责任田按照每亩1000元的价格全部流转给村里的种植大户。土地通过确权登记和接下来的统一颁证,并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规范合法流转出去,让他感到心里有了底,外出打工也更加踏实放心了。
“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解决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离问题,不断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我县委农工部部长王苏东表示。
因此,我县将土地确权登记作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突破口,高度重视、加快推进,截至目前,全县230个应确权登记的村已有215个村、16.2万户完成调查摸底、外业测绘工作,测绘面积69万亩,有204个村完成了审核公示,为下一步即将开始的登记颁证工作打下了基础。
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而建立一个交易平台又是保证土地有序规范流转的一项创新举措。据统计,农村产权交易所从3月份挂牌成立至今,全县已完成产权交易16笔,交易总额1170万元,出具产权交易鉴证书?3?份,全县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2万多亩。
“产权交易规范了农村的‘三资’管理,保障了农户合法权益的同时,也激活了农村的发展活力。”王苏东表示,目前,除了一个县级的交易平台外,各乡镇也将相应建立产权交易平台,目前,我县已建立了4个乡镇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全覆盖、全方位地服务好农村产权交易。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农业发展融入精致理念
位于新集镇孙湾村的红松农场由孙湾村委会主任王立松创立。该农场共流转土地900亩,从事粮食种植,年收入达30万元。在王立松的宣传、示范和带动下,该村已经发展了5个家庭农场。而整个新集镇的家庭农场更多达40多家。
类似家庭农场一样,我县鼓励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还包括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随着土地流转的有序推进,今年我县又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0余家,新增家庭农场50余家。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980家,家庭农场230家。
规模经营主体的数量有了,如何才能更大程度地提高收益,增加收入呢?我县创新提出发展“精致”农业理念,借鉴台湾的经验做法,按照质量、创意、美观理念,坚持经营方式细腻化、生产技术科学化、产品质量高级化、生产环境美观化,致力打造“小而美”、“小而活”、“小而暖”的现代农业。
截至目前,已投入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扶持资金299万元,投入家庭农场项目扶持资金139万元,用于基础设施投入、生产设施设备改造、农产品品质品牌提升等,着力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综合生产能力。去年,我县向灌南禾茂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投入扶持资金20万元,撬动该合作社投资7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技术设施设备改造,该合作社由生产金针菇转型生产市场畅销的主打产品海鲜菇,并以“友和情”品牌开拓市场,合作社日产海鲜菇1.2万袋,年收益14500万元,同比增长36%,有力地推动了我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
最近,县委农工部又在精心策划组织一个农产品随手礼包装设计大赛。希望通过这个大赛,努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全县规模经营主体不断强化品牌意识,积极创新发展思路,全面提升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着力打造美丽乡村示范带,城乡统筹向纵深推进
道路变得宽阔平坦,环境变得整洁卫生,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前几年,通过村庄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工程的实施,全县一大批村庄旧貌换新颜,居住在那里的村民感到心里很舒畅。
但是,所有的美丽乡村似乎都是一个模子,大同小异。今年,通过打造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来提升美丽乡村的建设水平和文化内涵,同时,更进一步带动村级经济的发展。
据王苏东介绍,全县按照地理方位分四个示范带,第一个实施的是硕项湖示范带,涉及三个乡镇的9个村,将在美丽乡村的基础上,以更高的标准来建设,挖掘村庄的历史文化,赋予每个村庄以文化的内涵。
农耕文化广场,农村政策宣传栏,农事古今长廊,农耕文化展示中心……位于李集乡的二圩村,因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在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中,计划建设与农耕相关的一些小品、广场、展板、浮雕等,凸显地域特色。目前已经完成了前期规划设计,正在积极准备实施。
一个点一个点地做,然后再像串珍珠一样,通过沿途设置一些村标、指示牌等,把这些村连接起来,形成一条美丽乡村的示范带。在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富民强村的同时,着力改善村庄环境,打造美丽乡村精品示范片区。
扶贫开发注重可持续,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
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我县的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累累硕果,但脱贫户重新返贫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而彻底的解决,这个问题极大地困扰着各级领导。这个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回顾总结几年来的扶贫开发工作可以发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扶贫项目没有做到可持续性。因此,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中,我县特别强调突出产业特色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不断增强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目前,正在实施的63个帮扶项目中,产业化项目共37个,占60%以上,产业化项目投入资金6358.44万元,占资金总额近70%。
以张店镇小圈村为例,该村5000多亩耕地四面环水,环境优越,交通便捷,境内人文底蕴也十分深厚,依托这一地理优势,在县、乡、村三级共同谋划下,致力把该村打造成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示范村。一是发展高效农业,主打有机、无公害、绿色产品,种植优质稻麦和蔬菜。目前,已实施的两个项目均取得很好的示范效应。二是实施电商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带动贫困户增收。三是沿河的四周建设一个自行车道,深挖旅游、人文资源,繁荣和带动当地三产服务业的发展。
像小圈村一样,今年我县被列入重点帮扶的28个经济薄弱村村,都已根据自身条件,因地制宜发展了特色种养业、生态观光农业、农副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产业项目。而所有的项目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最快年底就能实现集体经济的飞跃。其中,即将封顶的三口镇何庄村粮食烘干中心金秋就能投入使用,每年将为村集体经济带来40万元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