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469968369/2016-00052 |
信息分类: |
政策解读,
气象、水文、测绘、地震,意见
|
| 发布机构: |
灌南县气象局 |
发文日期: |
2016-11-14 |
| 文号: |
无 |
关键字: |
|
| 内容概述: |
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意见 |
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意见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贯彻“六个注重”,深入实施“六大战略”,全力推进“八项工程”,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迫切需要更好地发挥气象事业在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福祉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现就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面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期盼,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按照建设“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加快推进综合气象观测体系、气象预报预测体系、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气象人才体系、气象科学管理体系和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全面提升气象科技水平和服务质量,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江苏特点的气象事业现代化道路。 (二)目标任务。到2015年,基本建成结构完善、布局科学、功能先进,满足江苏地方需求和国家气象事业发展要求的气象事业现代化体系,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支撑能力显著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明显提高,气象服务领域更加广泛,气象事业整体实力居全国领先水平。再经过两年左右的努力,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 (三)基本原则。立足江苏省情实际和气象工作基础,坚持集约发展,统筹规划实施,充分发挥江苏气象教育科研、装备制造资源丰富的优势。坚持协调发展,积极发挥苏南地区示范引领作用,促进苏中地区跟进与苏北地区跨越。坚持特色发展,先行先试,积极探索符合科学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和江苏特点的气象现代化建设道路。 二、加快建设综合气象观测体系 (四)优化调整气象观测系统布局。按照现代气象业务发展要求,结合地方气象服务实际需求,科学调整气象观测系统,优化观测站点功能布局,提高陆地、海洋及垂直观测时空分辨率和观测精度。改革调整气象台站基本观测业务,实现观测内容、观测流程科学化。统筹建设农业、海洋、城市、能源、水利、交通、通信、“青奥”气象服务等专业气象观测网。到2015年,综合气象观测站点布局满足气象预报服务需求,突发气象灾害监测率超过90%。 (五)提高气象观测自动化水平。在国家级台站建设双套地面气象要素自动观测系统,基本实现气象台站地面观测自动化。开展国产卫星定位高空气象探测系统业务和探空自动放球系统试点,逐步实现高空观测自动化。改造升级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风廓线、能见度、霾、辐射、温室气体等自动观测站网,构建适应自动气象观测的业务平台。到2015年,气象观测基本实现自动化。 (六)增强气象信息传输与处理能力。升级改造全省气象主干通信网络,优化局域网,建设高性能计算系统,实现观测资料实时收集传输。建设先进的气象信息存储与共享系统,实现实时气象数据在线存档处理。提高气象信息通信速率,实现气象部门内部以及气象与环保、水利、农业、海洋等相关部门的数据共享和应急会商。提高气象资料融合处理能力,推进气象信息分级分类安全管理。 (七)加强气象装备保障能力建设。探索建立气象装备保障分类分级和社会化保障机制,加强省级气象装备保障与计量检定系统建设,建立气象技术装备运行远程监控和故障诊断网络,建设具有响应迅速、多级测试、全网监控、技术支持、维修养护、物资供应功能的省、市、县(市)三级气象装备保障体系。到2015年,气象装备一般故障排除时间不超过24小时。 (八)强化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健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加大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对探测环境已经遭受严重破坏和无法原址改善的气象观测站进行迁建,对已经遭受部分影响或可能遭受影响的气象观测站进行保护性改善。到2015年,全省气象观测环境得到有效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