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粗缩病防治技术意见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但以苗期(出苗—7叶期)感染的植株受害最重。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受传毒媒介灰飞虱、栽培品种、栽培管理方式等农田生态因素的影响较大,控制其危害,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一是安全期播种;二是种植抗(耐)病品种;三是适期治虫防病;四是加强田间管理。
1、调整播期:根据粗缩病的发病规律,调整玉米播种期,使感病最为敏感的玉米叶龄期(出苗—7叶期)避开一代灰飞虱成虫传毒高峰期。春玉米适期早播,应当提前到4月15日前播种结束;夏玉米适当晚播,应集中到6月15日后播种为宜,最好采用麦后抢茬播种;不种半夏玉米。只有这样才能避开灰飞虱的迁飞和危害时期,减轻和控制玉米粗缩病的发生。
2、种植抗(耐)病品种:因地制宜种植中江玉一号、郑单958等相对较耐病品种,减轻发病程度,并做到连片种植、播种期基本一致。
3、适期防治灰飞虱:一是做好麦田灰飞虱防治工作。麦田穗期一代灰飞虱若虫高峰期(5月上旬),结合小麦穗期病虫总体战,最大限度压低麦田灰飞虱基数,减轻玉米田防治压力和传毒发病程度。药剂可选择25%吡蚜酮20克/亩兑水50公斤喷雾。二是做好玉米苗期灰飞虱防治工作。在灰飞虱转移期(5月下旬—6月上、中旬),对玉米田灰飞虱进行防治,药剂可选用25%吡蚜酮20克/亩或稻丰散50毫升/亩等,兑水50公斤喷雾,每3—5天用药一次,连续用药2—3次。
4、加强田间管理:一是清除田间地边杂草,减少初始毒源;二是加强田间肥水管理适时灌水、施肥,提高玉米抗病性。(植保站 黄志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