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县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第212号提案的
答 复
单康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县牢牢把握“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主题主线,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紧紧围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聚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满意度,较好地完成医改工作目标。
一、具体成效及工作举措
强化“三医”联动,充分发挥各项改革政策的叠加效应,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
(一)重点医改指标提质增效。以县政府名义出台医共体工作方案,完成区域消毒供应、心电、影像、检验、病理五大中心建设,不断推进县域内优质资源共享,建成完善的医共体集团单位。县一院日平均门诊量达1000余人次、日平均住院量达600余人次,作为县医共体“龙头”单位,医疗救治能力进一步增强。县域基层诊疗人次占总诊疗人次比例达87%,县域内就诊率(门诊加住院)达96%,出院患者次均医药费用增幅较同期持平。
(二)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全县同级别医疗机构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医师经申请可多点执业,县一院互联网医院成功上线运营,远程医疗信息系统覆盖县乡两级。开展辖区二级医院临床护士能力考核工作及优质护理服务第三方满意度调查,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达93.09%。以“科教强卫”为统领,注重基层卫生人才引进培养、科技创新,上半年开展1次公开招聘活动,目前已引进31名医学人才。积极实施在职人员培训、进修、学历提升及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卫技人才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卫生基础项目不断夯实。先后实施县公共卫生监测中心新建、传染病院扩建、发热门诊标准化建设及镇村医疗卫生机构改造提升等一系列工程。县第一人民医院二甲复评高分通过、三级综合医院创建全面推进,县妇保院顺利通过二级保健院验收,县中医院二甲复评顺利通过,国家级群众满意卫生院6家,全县省示范卫生院覆盖率达63%、省示范卫生室覆盖率达11%;卫生应急规范镇、中医馆建设、儿童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均实现乡镇全覆盖。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我县在医改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进步,但离上级要求、离群众需求仍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与突破的问题与难题。如公立医院的改革还未触及人事、绩效分配制度等深层次问题;因福利待遇等原因,导致许多卫生人才难招引、留不住;因专项帮扶和投入力度不足,卫生信息化软硬件建设滞后等等。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县将不断提升卫生服务能力,推动医共体建设,着力破解制约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深入落实卫生惠民政策,推进县域医共体实质化运行。
(一)协同深化重点医改建设项目。以县医共体方案为契机,强化“三医”联动,充分发挥各项改革政策的叠加效应,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持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县第一人民医院医疗费用增幅控制在10%以内,门诊、住院患者均次费用增幅控制在5%以内。在管理模式上,以医院章程制定为抓手,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完善医院内部治理结构,引导医院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提高运行效率。加快构建分级诊疗制度。以县域综合医改为抓手,搞活基层分配机制、打造农村区域性医疗中心、发展特色专科等,提升基层能力,推进城乡分开;以病种为抓手,畅通双向转诊特别是向下转诊通道,将更多恢复期康复期患者下转到基层,推进上下分开。实现县域就诊率达90%以上。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继续提升“互联网+医疗健康”,县第一人民医院建成互联网医院,推动健康检测、远程问诊、自助结算、检验检查结果自助打印、移动查询等自助服务。升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且年底前通过国家区域卫生信息互联互通成熟度“四级甲等”测评。进一步优化市统一支付平台、双向转诊和家庭医生签约平台、等建设及电子健康卡推广应用。
(二)着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以满足群众健康需求为目标,持续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以卫生院高质量发展为抓手,以业务发展为重点工作,积极拓宽拓展业务发展项目,先行试点推动新集二院、田楼二院等非建制乡镇卫生院向康养、护理、养老等方向转型升级,各基层医疗机构以特色科室建设等方式提升业务发展空间。进一步做细做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创建2—4个优质服务示范镇,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全县优质服务水平,创建2—3个信息化管理单位,完善基本公共卫生系统和临床诊疗系统对接。优化医疗服务供给。实施新一轮县级医院能力提升工程,力争1—2个县级综合医院达到国家县医院综合能力建设推荐标准。创建市级普惠托育示范试点项目2个。加大优势专科建设支持力度,力争创成1—2个省级农村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新增1—2个省级特色科室、市级临床重点专科3—5个,新建或改建2个省标准化卫生室。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力争65%的基层医疗机构达到基本标准、20%达到推荐标准。提升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县级传染病医院、县疾控中心核酸检测实验室、镇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建设等项目,预计总投资1.46亿元,2021年下半年逐步投入使用,不断提升我县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健全新冠肺炎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常态化防控机制,做到平“疫”结合,科学防控,从根本上解决感染性疾病的早防早治问题。
(三)切实增强人才和教育支撑力。将人才和科教工作摆上突出位置,不断增强卫生健康保障和创新能力。规范编外人员使用。按照县委组织部等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管理的通知》要求,对全系统编外用工实行先报批、后统一公开招聘模式,建立编外卫技人才库,将入库人才实行集中调度管理,并成立诚信档案。对编外人员建立诚信档案,积极探索人才“候补”储备工作,特别是流动性较大的护理岗位人员“候补”储备,以期解决基层医疗机构“用人荒”问题。坚决做到编外人员总量严控、只减不增,对下属单位擅自聘用的,或因管理不当等造成严重后果的,将对相关单位负责人严肃问责。规范进修人员管理。对免费定向培养的人员,严格按《定向就业协议书》约定的服务期限履约,对于未能按时履约的,将严格按照协议规定,将个人的失信行为上报省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各单位应严格按要求,加强“5+3”和“3+2”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等人员规范管理,委派单位与进修培训人员签订协议,明确培训期间待遇、培训期满后服务年限、违约处理办法等内容。筹建全县基层卫生人员实训基地,作为“人才技能孵化器”,拓宽基层人才业务提升渠道,不断提升基层卫生人员服务能力。规范人事制度管理。进一步落实卫生人才待遇机制,完善绩效考核体系,突显优绩优酬、多劳多得的原则,让有本事、有技能的人才付出与报酬相匹配,并在政治待遇、感情关爱上向一线骨干倾斜,逐步形成人才“想去一线、想留一线”的良好局面。
感谢您对卫生健康工作的支持和理解!
灌南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1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