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新闻资讯
索 引 号: 014309295/2007-00001 信息分类: 新闻资讯, 其他,其他,命令
发布机构: 灌南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文日期: 2007-04-18
文号: 关 键 字:
内容概述: 县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文件 灌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2006-2010年,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县继续蓄积发展实力,向强县富民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本纲要突出战略性、宏观性、指导性和预测性,是&…

灌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 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浏览次数:  字体:[ ]
县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文件
 
灌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
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2006-2010年,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县继续蓄积发展实力,向强县富民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本纲要突出战略性、宏观性、指导性和预测性,是“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纲要》立足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面对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的新形势,着眼于灌南县的长远发展,提出未来五至十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构想、发展目标、产业导向。
《纲要》设定的目标及产业发展方向,是指导性和预测性的,目的是给政府以方向,给企业以信息,给社会以信心,给人民以承诺,逐步把灌南建设成为苏北最具强劲发展活力的地区。
本纲要由四章组成。第一章“十五”发展回顾;第二章“十一五”发展环境分析及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第三章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第四章规划保障和实施。
 
第一章 “十五”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灌南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大力弘扬 “开明开放、诚实诚信、创新创业、自立自强”的灌南精神,抢抓机遇,负重拼搏,较好地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任务,走出了一条具有灌南特色的持续快速发展的路子,“十五”时期是我县历史上综合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城乡面貌变化巨大、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时期,全县经济实现了由“锅底”走向崛起的历史性跨越,为“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和社会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实现总量翻番,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五”期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5.4亿元,年均递增11%,增幅比“九五”高2.4个百分点;人均GDP由2000年的3158元增加到5439元,年均递增11.5%,比“九五”高1.1个百分点;“十五”末,预计实现财政收入3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30.4%,是2000年的2.6倍,年递增23.7%,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到7.5 %,较“九五”末提高了 2.4 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提高到3460元,年均递增9.9%。综合实力在全省前移四位,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超过苏北平均数。
2、实施战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五”期间,预计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39.6亿元,年递增16.4%,占GDP的比重比2000年上升10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九五”末的42.5:30.3:27.2调整为33.5:36:30.5,实现了以农业为主逐步向工业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全县已形成酿酒食品、医药化工、机械铸造、纺织服装,建材木材等为主导的多门类的工业体系。外资企业、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等非公有经济成为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其经济总量已占全县近80%。天意消防、新光阳木业、祥禾制衣等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县经济极具扩张的活力源。
3、营造环境优势,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十五”期间,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94.5亿元,完成“十五”计划157.5%,是“九五”期间的2.8倍,年均递增27.3%,城镇化水平达30%。交通事业迅猛发展。五年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总量达8.9亿元,相当于“九五”期间的2.8倍。全县行政村水泥路通达率达100%,农村公交车通达率达96%。326省道南北环城段及盐河大桥、盐河三桥建成通车,城区18公里外环实现闭合。城市框架正在逐步拉开。新西湖商业广场、百汇步行街、聚龙商贸城、新文化家园等重点工程的相继完成,增强了城市的承载能力和集聚能力。大力实施县城亮化、绿化工程,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环境得到了明显提升。
4、强化载体建设,开放型经济形成强势。“十五”时期,特别是2003年以来,全县上下以园区为载体,以项目为抓手,以环境为保障,强势开展招商引资。县经济开发区和连云港化工园区分别突破12平方公里和10平方公里,先后有239个超千万元项目落户灌南,其中超亿元项目42个,新上项目个数是“九五”末企业个数的10倍。全县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完成8228万美元、地方自营出口总额4915万美元,分别是“九五”期间的8.5倍和3.7倍。园区已初步形成了一批高度聚集、高度专业化的项目群,成为我县经济发展极具爆发力的新增长点。
5、增添发展活力,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顺利完成环宇纺织、协和制药、压铸机公司、汤沟酒业等重点企业改制。全县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面达97%,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养老、失业保险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改革启动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建立。社会保障覆盖面达82%。积极稳妥地推进了事业单位改革及住房制度、粮食流通体制、投融资等各项改革。农村税费改革继续深化,被列为全省首批“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县。
6、注重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教兴县战略全面实施,组织实施省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45项,培育认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28个,工业、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分别达47%和51%。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新办了外国语学校、华侨双语学校、易天国际学校、光明实验小学、灌河中学、中英文学校等民营中小学17所。目前,我县已初步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民办教育走在全市前列。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群众性体育运动广泛开展,形成以小品、作曲、魔技、书画、自行车赛5张名片为龙头的文艺创作特色,创作文艺作品300余件。全县共建农村水厂137座,覆盖246个行政村,受益总人口达61.3万人,在全市率先实现了自来水“村村通”的目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7%,有线电视用户达25000户,计划生育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过去的五年,是战胜困难、锐意进取的五年,是抢抓机遇、创新发展的五年,是全县经济连续跃上新台阶、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的五年。“十五”取得的成绩,为灌南面向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五”积累的经验,为灌南开创新局面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与此同时,灌南的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高新技术主导产业优势不够明显,产业层次和集中度不够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民间资本投入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快;城市化水平不够高,滞后于工业化发展;税源结构不合理;社会事业的发展还适应不了城市规模的迅速发展和多层次的需求等。
 
第二章 “十一五”发展环境、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
经过“十五”时期的发展,我县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县加快发展、进位争先的决胜期,是工业经济的加速期、城市化的扩张期和沿海开发的黄金期。
(一)机遇与有利因素
----具备快速发展的机遇。我县是江苏省重点扶贫县,随着省委、省政府加大对苏北扶持措施的逐步到位和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其在整个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谷底”隆起效应将凸现。省里已将灌河口开发纳入“十一五”规划,市委、市政府也已将灌河口流域开发纳入连云港东部港口“一体两翼”的滨海经济圈规划,这些都将给我县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具备快速发展的基础。通过“十五”期间的努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良性上升轨道,综合实力、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台阶;工业经济发展正在由“启动起步期”“加速成长期”转变,支撑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基础进一步巩固。灌南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列为全省首批15个重点工业园区,化工园区成为连云港市的特色园区,政策优势、环境优势、园区优势、低成本优势逐步显现,客商集聚、项目集聚、资金集聚的势头正旺。
----具备快速发展的要求。近年来,我县围绕进入全市经济发展领先位置奋力追赶,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较快,尤其是连续两年的超常发展,广大干群的发展信心更加坚定,但与全市发展水平相比还有一定距离,特别是人均经济指标还存在差距。同时,各周边县区竞相发展的态势异常激烈,你追我赶,争当领跑龙头,灌南在追赶的同时,更存在被追赶、被超越的可能,只有以更快的速度加快发展,才有可能率先起飞。
(二)挑战与制约因素
----在全省宏观发展战略中的特殊区位,使我县面临被边缘化的巨大压力。灌南地处沿海发达地区的不发达区域,是经济发达省份中的不发达县份,在全省大力实施的沿沪宁高速、沿江、沿东陇海线以及沿海开发“四沿”战略中,灌南仅占一席之地,但在短时期内对灌南很难产生辐射和拉动效应。     
----国家在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上将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过快增长,强调加强对土地和信贷的管理,国债资金也将逐步淡出,保持我县投资较快增长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人才资源短缺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目前我县的人才总量仍然不足,高新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由于我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致使部分灌南籍人才不愿回来,人才的聚合力较弱。人才发展与我县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状况不相适应。
二、“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为主线,全面实施实施工业主导、外向带动、城市化、农业产业化、民营富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三争两超”为发展目标,按照“高起点定位、高目标追求、高强度推进”的发展要求,围绕“以工立县、以港兴业、以城带农”的总体思路,把开拓创新贯穿始终,把真抓实干贯穿始终,把凝心聚力贯穿始终,加压奋进,超越争先,努力实现灌南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和谐发展。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做好“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各项工作的全局性、根本性要求,因此“十一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四项原则:
第一,坚持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的原则。坚持“三个高于”(经济增长高于全市平均速度,高于“十五”平均速度,高于周边地区),确保“五个增加”(增加经济总量,增加财政收入,增加群众收入,增加就业岗位,增加发展后劲),能快则快,能超则超,推动全县经济建设再上新台阶。
第二,坚持优化结构、提升质态的原则。“十一五”期间,要在继续扩大经济总量、保持发展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运行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由速度型向速度效益型转变。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优化升级,努力提高全县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第三,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原则。“十一五”期间,要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加快企业制度创新。要积极探索事业单位改革,加快事业单位社会化进程。要全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招商引资的着力点放在产业链和产业基地上来,不断提升利用外资的规模和层次,形成全方位、多领域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第四,坚持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原则。“十一五”期间,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重点提高中心镇,合理发展一般镇。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加快富民惠民步伐,高度关注民生,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各项工作全市争第一,发展速度苏北争上游,综合实力全省争进位。
发展目标定位----至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00亿元,人均GDP达1650美元,年均递增20%,财政收入达16亿元,年均递增40%,把灌南打造成“连云港经济强县、苏北发展快县、江苏产业名县”。
城市空间定位----围绕“20平方公里,20万人口”的规模,构建“三位一体”城市发展框架。以盐河为城市动脉,营造东西两岸新城区、开发区、老城区良性互动的城市新框架。把县城打造成“新兴工业城市、知名水绿城市、和谐文明城市”。
产业格局定位----壮大酿酒食品、纺织服装、机械冶金、精细化工、板材加工五大支柱行业,努力实现“化工、机械产业全国知名,木材、酿酒产业全省前茅,纺织制衣产业全市领先”的发展格局。
港口发展定位----充分发挥灌河口的区位优势和巨大的开发潜力,把灌河口及堆沟港建设成“灌南发展增长极,连云港物流配套港,江苏化工产业新高地”。
“十一五”时期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调控目标是:
经济发展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达100亿元,人均GDP达1650美元,年均递增20%;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7:53:30;
----财政收入达16亿元,年均递增40%,一般预算收入达6.5亿元,年均递增3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4.5%,达24.4亿元。
经济发展支撑目标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300亿元,工业投入达200亿元;
----外贸出口总额年均递增30%,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达20000万美元,引进内联客方到位资金五年累计达240亿元;
社会发展目标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90%以上;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99%以上;
----居民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91%以上;
----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覆盖面达99%以上;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左右;
----科技进步对工业、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45%、55%以上。
人民生活目标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3%,达6500元;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5平方米;
----恩格尔系数由“十五”末的51%降低到42%左右;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目标
----城市化水平由“十五”末的30%提高到50%;
----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由“十五”末的14平方米提高到23平方米;
----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左右;
----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0%。
衔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预期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300亿元,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8:56:36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努力向现代化迈进,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第三章  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
“十五”期间,我县经济虽有较快发展,但是仍存在着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竞争力弱的问题。“十一五”期间,应在“科学发展”的前提下“加快发展”,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仅要争取总量的扩张和速度的加快,更要寻求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重点任务是:
一、优化生产力布局,形成“两圈三区”县域经济发展格局。
“十一五”期间,积极呼应全市 “一体两翼”总体规划,结合各个区域的产业特点,整合资源,彰显特色,构建“两圈三区”发展布局,形成五大经济板块,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发展。
(1)都市经济圈。包括县城所在地新安镇及周边李集、花园部分区域共260平方公里,人口约23万人。依靠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壮大,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味,形成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二、三产业蓬勃发展、城市居民充分就业的都市经济圈。
(2)灌河口半岛经济圈。即东临黄海,南依灌河,北靠新沂河、西到204国道这一半岛型区域,包括沿灌河下游的堆沟港、五队、田楼、长茂4个乡镇,250平方公里,11万人口。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滩涂资源、劳动力资源、初期工业等优势,把灌河口半岛经济圈建成一个以园区、港口建设为基础,以精细化工产业为支撑,以造船业和重化工为发展方向,以便捷的物流交通和服务业为坚实后盾的经济发达区。
(3)汤沟特色产业经济区。主要包括汤沟镇、孟兴庄镇及李集乡的部分区域,130平方公里,11万人口。依靠汤沟镇已形成的酿酒、冶炼等产业特色和盐西片丰富的木材资源,凸显“一片树林一瓶酒”的特色产业优势。进一步放大优势,重点做好林木产业规划,大力发展成片林基地推广林地复合种植模式,发挥林木特色优势,力争实现“四个1”目标,即成片林基地1万亩,木材蓄积量100万立方米,兴建生产能力1万立方米的龙头加工企业10个,发展木材营销大户1000户,建成全省知名的“林木之乡”。
(4)涟中高效农业示范区。主要包括百禄镇、新集乡以及三口镇、花园乡的部分区域,200平方公里,14万人口。依托我县与省科院、南农大、南林大等科研院所建立的友好关系资源,采取市场化运作机制,共同打造以根茎类蔬菜、食用菌为主体的种植、加工、研发为一体的立体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实现“8811”目标,即规划建设特色农业基地8万亩,兴建龙头加工企业8个,建立研发中心1个,创立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品牌10个以上。
(5)沂河畜禽养殖集中区。主要包括张店镇、北陈集镇以及三口镇的部分区域,200平方公里,14万人口。充分利用10万亩沂河淌青草茂盛的天然牧场,形成食草动物饲养和生猪繁育两大生产基地。实现“3336”目标,即每年三禽饲养量达300万羽,牛、羊饲养量达30万头。建立生猪、苗猪繁育基地,年生猪出栏量达30万头,苗猪繁育量达60万头。
二、加快工业战略性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实施工业立县战略,加快工业化进程,是我县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十一五”期间,突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培育重点企业集团,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坚持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加大投入力度,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整体水平,在全县基本形成以骨干企业为依托、优势产业为基础、支柱产业互补、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兴起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新格局。“十一五”期间工业固定资产投入累计200亿元,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45亿元,年均递增32%。
(1)重点提升五大支柱产业。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传统优势产业的优化升级,精细化工、机械冶金、板材加工、酿酒食品、纺织制衣五大支柱产业,要通过外资嫁接、科工结合、自主攻关等有效途径,向深加工、精加工、高附加值和低消耗方向发展。加大对海迪化工、海邦化工、兴鑫建材、泰力不锈钢、汤沟两相和洒业、压铸机公司、大盛板业、宏益纺织等龙头企业的培育支持力度,加快上下游产品配套,形成企业集聚,产业集群。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争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2010年,五大支柱产业销售收入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90%。
精细化工业:以加强环境保护为前提,引导和支持亚邦化工、荣臣化工等企业在完善环保工艺的基础上,提高技术含量,扩大生产能力,发展染料、添加剂、医药中间体等精细化工产品,不断延伸化工产业链。培育形成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20家,其中超5亿元的企业3家,超10亿的企业1家。
板材加工业:板材加工业是一个产业链长、经济带动作用大、有发展潜力的行业。立足我县林业资源优势,在发展特色产品的基础上,延伸产业链,发展家具业,包装业和发展原料林基地建设,形成完整的板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体系,实现“林、工、贸”一体化机制,使林业产业成为重量级的支柱产业。“十一五”期间,重点支持大盛板业、捷达木业、新阳光木业等企业的发展,建成4-5家在局部地区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人造板骨干企业。
机械制造业:立足存量资产的优化重组,调整结构,加快技术改造,加快产业扩张,形成规模优势。积极采用新技术改造提高现有市场适销和具有市场潜力的机械产品,继续加强延伸开发,重点在节能型、智能化上研制攻关,积极鼓励开发机电仪一体化机械设备及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全面提升我县机械工业的发展水平。到2010年,全县机械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30%。
纺织服装业:发展精纺、精梳,开发针织、高支高密织物、轻薄织物、新型面料、产业用布和装饰布。引导企业培养和引进人才,提高设计、加工工艺水平,扩大规模,提高附加值。以现有行业规模企业和优势产品为依托,培育和形成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名牌产品和规模企业,创出灌南的服装品牌。努力形成纺织、染整、服装加工一条龙生产体系。
食品酿酒业:充分利用我县传统酿酒工业优势,做大做强现有的两相和酒业、新冠酒业、蚁王酒业等重点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引进新技术,提高产品档次,产品由传统白酒向多品种、系列化方向延伸。
(2)加快灌河开发,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极。“十一五”期间,要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沿海经济和市委、市政府已将灌河口流域开发纳入连云港东部港口“一体两翼”的滨海经济圈规划的良好机遇,充分发挥灌河的区位优势、港口优势、海河联运优势以及岸线资源优势等,加快灌河口的开发利用,大力推进沿河产业带建设,推动灌河口半岛经济圈的快速发展。
启动实施港口建设。实施东起堆沟港、西到长茂港的35公里岸线港口群建设,到2010年,在灌河口建设万吨级码头3个,其它岸线建5000吨码头5个,3000吨码头10个,使之成为连云港的物流配套港,重点发展散货运输,以及为大型企业提供自备码头,充分发挥灌河的海河联运优势和开发潜力。
合理布局沿河产业带。沿35公里灌河岸线,利用250平方公里腹地优势和原有的产业基础,规划建设3-4个大的产业集中区,重点发展二、三产业。特别是利用连云港化学工业园的优势,打造全国知名、沿海一流的化工产业区,包括精细化工、重化工等若干个形成产业配套的区域。利用长茂镇临港和道路交通优势,建设高新技术加工区和现代服务区。
大力发展造船业。利用灌河深水岸资源和广阔腹地,引进省内外船舶大企业、大集团落户,把船舶修造业打造成灌河口半岛经济圈新的经济增长极。
(3)发展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竞争力。“十五”期间,产业集群雏形已初步形成。按照“培植骨干企业、做强支柱产业、壮大集群产业”的思路,“十一五”期间,坚持以“集中、集合、集聚、集约”为理念,以企业为主体,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实现三者互动。培育龙头企业,发展配套企业,推动集群产业向园区集中,健全服务体系,营造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创新环境。重点组织好精细化工、木材加工等产业集群招商。加大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服务力度,努力形成企业节本、能源节耗、土地集约、环境优良的有效运作模式,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们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致富农民为核心,以“新规划、新建设、新产业、新生活、新素质”为基本内容,借助市场力量的驱动,强化公共财政的支持,实行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发展新农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种植业、优质稻米、高品质棉、特色蔬菜四大主导产业。重点建设浅水藕、淮山药、食用菌、优质稻、设施蔬菜、专用小麦等特色农副产品基地。大力发展林木产业,建设优质林木种苗基地5000亩,建设林网3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5%。大力发展畜禽养殖,重点培育生猪、獭兔等养殖基地。继续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培育和建设优质大米、木材加工、淮山药、棉花加工等15个上规模的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大盛板业、金星兔业等一批龙头企业,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以信息化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健全农产品标准体系,加快标准化进程,建成国家级无公害粳稻示范区和省级淮山药无公害示范区。实施总投资849万元的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工程。培育特色品牌10-12个,新增出口农产品3—5个。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林木、稻米、棉纺、菜菌、生猪、食草动物等六大产业协会为核心,每个行业协会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0-50个,农民经纪人1000名以上。“十一五”末,林牧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6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
(2)建设新设施,改善农村生活面貌。“十一五”期间,农业投入平均每年稳定在5000万元以上,按照“挡得住、灌得上、排得出、降得下”的总要求,加大水利建设力度,进一步增强抗灾减灾能力。继续搞好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狠抓中低田改造。加快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政府引导、群众自愿、资金自筹、适当补助”的原则,在全县农村重点实施“五通一气”工程,即通路、通水、通电、通有线电视、通电话、建沼气池。2010年全县65%的居民点实现“五通一气”,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缩小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结合农村五件实事,深入开展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和改水、改厕、改圈为重点的“三清三改”农村环境工程,努力改善村居环境。
(3)完善乡镇规划,合理调整布局。在中心镇建设上,突出发展重点,彰显个性特色,率先启动堆沟港镇、长茂镇和汤沟镇,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三口、新集、百禄、张店等中心镇的规划建设。在中心镇规划上,按照“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要求,加快农村中心村整治建设,对全县土地进行集中整合,将全县现有239个行政村合并为200个。至“十一五”末,全部完成村庄建设规划。运用激励机制,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对经营性的设施和公益性设施实行全面开放,允许股份合作和实施有偿转让经营的制度,在居民点内逐步完善道路、给排水、供电、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集中居住。
(4)倡导新风尚,培育新型农民。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农民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树立勤劳致富、艰苦创业、积极向上的新风尚。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民主意识,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农民同步享受现代文明成果。进一步发展农村教育,重视培育“四有”农民,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力争“十一五”末,创建国家级文明镇1-2个、省级文明镇3-5个,省级文明村30个左右。
四、拓宽发展领域,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围绕经济建设需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围绕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积极发展消费者服务业;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努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着力提升服务业的竞争力。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30亿元,年均增速19%。
(1)积极发展消费者服务业。积极发展与城乡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者服务业。大力推行现代营销方式,发展品牌经营、代理配送、连锁经营,提高流通服务手段的技术含量;整合现有各类商场市场,改革和调整商贸业组织结构,推进商贸企业规模化、集团化;调整优化商业布局,建立包括大型商场、仓储式超市、便民店等层次分明、形态各异、错位经营、满足不同需求的商业网点体系;建成以南方商贸城为主要载体的物流配送中心,形成集运输、仓储、交易、现代信息网络为一体的完备服务设施;开拓居民住房、汽车、教育、旅游、网络、服务等消费领域;积极拓展农村市场,提高农村消费在全社会消费中的比重。
(2)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开拓建立现代物流业。顺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趋势,大力引进和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代理配送等新型营销方式,积极推行网上购物和仓储式批发、拍卖业等新业务。加快发展现代多式联运物流系统,形成公路、水路相结合的配送网络体系。
加快中介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咨询评估服务功能,加强资产评估、职业介绍、会计审计等事务,充分发挥服务、公证、监督和仲裁作用。
强化金融保险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扩大业务种类,增强资金实力,提高服务水平和资产经营效率。推进金融市场建设,创造金融安全区,改善金融环境。开拓保险业务,拓宽保险金运用渠道,增强偿付能力。进一步增强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阶段的服务能力。
(3)努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全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政府行政管理、社会公共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等运用数字、网络技术的程度。优先发展面向家庭和社会的公共信息服务业,充分应用因特网技术为城乡居民提供购物、教育、新闻、农业技术等服务。广泛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加快推进政府上网、企业上网、学校上网、家庭上网工程。
五、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全方位提高开放水平。
“十一五”期间,要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和我县区位优势提升的机遇,大力实施外引内联战略,充分发挥开放型经济的龙头带动作用。
(1)积极高效利用外资。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认真分析研究新形势下招商引资的特点,适时调整招商引资办法,组织一支精干高效的招商队伍,完善招商网络,着力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成功率。坚持量、质并举方针,努力提高招商质量,严格项目审查,把好项目投资密度,提高土地利用率;要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实现由以资金为主向资金、技术、管理、市场并重的转变。
(2)拓宽利用外资领域。积极搞好一批重大项目和外商增资项目的推进工作。根据我县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积极鼓励外资改造嫁接我县重点骨干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外商投资水利、交通、市政和旧城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外商进入第三产业,重点推进我县服务业的开发和发展。
(3)加强招商引资的载体建设。按照开放型、多功能、现代化的要求,加快县经济开发区建设,开发区尽快实现由一般性项目开发向项目开发、功能开发、环境开发并重的转变。使灌南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我县新型产业的主要聚集区、外资项目的密集区和对外开放的示范区。“十一五”期末,开发区实现“3315”目标。保持和发展连云港化学工业园建设的良好势头,进一步扩大规模,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加强环境监管,确保达标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十一五”期末,化工园区实现“3321”目标。两大园区总投入突破150亿元,园区投入和销售收入占全部工业的75%以上。
(4)进一步提高外经外贸水平。鼓励和推动企业成立获权进出口公司,独立开展对外经济贸易。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赴境外兴办实业或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大力拓展国外劳务市场,扩大我县以建筑业为重点的劳务输出。鼓励我县三资企业、自营生产企业和私营企业扩大出口,进一步提高服装、玩具、医药中间体等传统优势产品的出口比重,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六、加快城市化进程,构筑经济发展的空间构架。
城镇是要素集聚的高地、区域竞争的龙头,是增强经济发展的承载力和带动力的前提。“十一五”期间,要以高起点科学规划为依据,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增强“经营城市”的理念,全面提高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水平。围绕“38平方公里、30万人口”城市建设总体规模,加快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味,增强辐射能力,形成老城区、新城区、开发区三位一体,功能分区、市景繁荣的城市新格局。到2010年,实现“2245”目标,县城建成区面积2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0万人以上,全县城镇人口达到40万人左右,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
(1)扩大城市规模,构筑城市发展框架。
重点建设新城区。按照“做大、做强、做优、做美”的要求,高起点规划新城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围绕“生态城市、绿色家园”,重点做好新城区5.61平方公里控制性规划,悦来河、盐河和周口河水系风光带规划,人民路、泰州路、常州路的街景规划。要转变观念,运用市场机制“经营城市”,组建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围绕行政、文体、教育、商贸“四大中心”,高速度推进行政中心西迁工程,打造新区发展亮点。加快推进北环路、灌河路、淮河路和泰州路、常州路、扬州路等“三纵三横”道路建设,构建新区发展框架。突出海西公园、武障河生态园的园林绿化建设,把新城区和武障河湿地公园建设连接起来,统一规划,整体开发,以盐河、六塘河为串联,努力打造亲水融绿,独具特色的“苏北水城”。
稳步改造老城区。老城区以商贸流通为功能定位,在完成新西湖商业广场、悦来花苑、东苑小区、百汇步行街、聚龙商贸城等成片开发的基础上,适时推出地块,引进客商开发,整合城市功能布局,加强服务设施、交通设施、环境设施、亮化设施建设,形成与新城区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格局。重点推进好生活广场、新安商城、城市花园、亨通花园等在建项目。
(2)加快中心镇建设,增强中心镇集聚功能。加快发展乡镇经济,优化人居环境和空间景观,注重提高乡镇地位和品位。增强中心镇对人流、物流、信息流和特色产业的集聚功能,提高中心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位。重点建设汤沟镇、堆沟港镇和长茂镇三个中心镇。把汤沟镇建成以酿酒、钢铁、木材加工等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导的生态型历史古镇。把长茂镇建成以发展物流、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化商贸型中心城镇。堆沟港镇依托连云港化工园优势,发展临港化工产业和三产服务业,打造成苏北新兴的港口镇、知名的化工镇。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配套水平。本着“着眼未来,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内外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加快以交通道路、邮电通讯、供电、供水、供气、供热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使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十一五”期间,全县人均公共绿化面积达8平方米;人均生活用水量达270升/日;燃气普及率达98%;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7%。
交通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交通体系,增加密度,提高等级,完善路网,基本形成以“八纵五横一环”公路为主骨架,国省道为主干线,干支相连、城乡通达、快捷便利的公路交通网络,构建县乡半小时经济圈。进一步提升盐河航道等级和通航能力,加强内河干线航道网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县公路总里程将由现在的1071公里增加到1610公里,改造乡村公路危桥200座,实现乡镇通畅率100%,行政村通畅率100%。重点建好灌南船闸、人民桥改造、新港大道等工程。
邮电通讯。发挥邮政行业独特的优势,大力开办电子商函、混合邮件、电话银行等现代邮政业务,加快实现邮政现代化。加强现代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以建设“数字灌南”为目标,推进宽带业务网和高速中继传输网发展,提高信息传输能力。加快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和公共信息网建设。加强信息化法制建设和综合管理,强化信息网络的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固定电话网建设,到2010年,线路到户率达99%,每千人因特网用户数达到50户。
市政公用设施。供水。重点建设日供水15万吨的地表水厂,---供电。继续加快城乡电网建设,改善供电环境。“十一五”期内,重点建设220KV金庄变,提高供电可靠性。大力扶持风能发电、生物质环保发电等项目建设。供气。大力推进燃气管道化供应进程,新开发的小区,在开发过程中必须配套燃气管道建设,满足居民对天然气的消费需求。供热。在两大园区内编制和实施集中供热规划,逐步实施对新建行政中心、居民小区供热规划。
水利基础设施。全面提高水利防洪抗旱能力。以防洪保安工程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增强我县防洪保安和水资源供给能力。重点建设新沂河50年一遇加固工程、灌河堤达标建设工程、盐西除涝工程、城市防洪工程、义北干渠拓浚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城区地表水厂水源供给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
同时要加快防震抗震、人民防空、气象监测预报、地质灾害防治和消防等体系的现代化建设步伐,构筑安全可靠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七、不断深化各项改革,积极推进制度创新。
“十一五“期间,要围绕体制改革,突出制度创新,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增强加快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1)继续深化企业改制。按照“全面、彻底、规范、配套”的要求,深化完善企业改制工作。重点建立以多法人持股的股权结构为关键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企业产权交易的各项办法,实现产权依法有序流动。健全管理制度,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基本完成劳动用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职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的新机制。
(2)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支持、鼓励和引导私营、个体企业健康发展,在产业准入、经济政策等方面为非公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环境。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及企事业单位利用自有专利、专有技术等科技成果创办各类民营科技企业。积极引导个私企业扩大经济规模,重点引导现有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实行资产重组和规范化改造,支持符合条件的私营企业上市和参与国际竞争,着力推进私营经济优化结构,促进私营企业制度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运行质量,增强竞争能力,使之成为我县经济的生力军。到2010年,个私经济的比重要占到全县经济总量的80%以上。
(3)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深化完善农村税费改革。按照“巩固、完善、提高”的要求,积极落实配套政策,严格执行控减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防止反弹。搞好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继续完善乡财县管试点改革。
加快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继续完善以土地二轮承包为主的土地使用管理机制,明确土地所有权、稳定土地承包权、搞活土地使用权,确保土地所有者、承包者和使用者的权益不受侵犯。做好失地农民的土地补偿工作。
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凡在城镇内有固定职业、有稳定收入、有固定住所的人员,均允许将户口迁入城镇。允许各类人才和投资兴办实业、务工经商人员及其随同生活的直系亲属在城镇登记常住户口,享有城镇居民同等权利,促进农村人口和外来人口向城市有序转移。
(4)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按照“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政府机构和人员编制,实现政企分开;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提高整体素质。切实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规范行政审批权力;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切实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要运用市场机制推进社会事业产业化,重点在教育、卫生、文化、民政事业和公用设施方面,鼓励多方投资,改变过去社会事业单一的政府投资方式,并使大部分事业单位逐步向企业化管理或中介组织管理模式转变。
八、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按照构筑面向21世纪环境新优势的思路,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人口的关系,努力实现环境、人口、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加强环境保护,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坚决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健全环境保护的管理体系和法规体系,增强全民环境意识。加快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十一五”期间,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90%,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大于85%,且无危险废物排放。
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要调整城市工业布局,把环保设施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工业园区、化工园区要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采用城管执法进社区的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重点搞好城东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城区道路和垃圾中转站等公共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环境噪声管理。城市建成区烟控区覆盖率和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均达到100%。
强化农村环境保护。提高对农村环境的保护意识,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农药,保护好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加大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各镇都要建立生活垃圾填埋场。做好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保护农村饮用水源地。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区创建活动,提高绿化覆盖率,努力营造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环境。
(2)重视资源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坚持“节约优先”原则,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进一步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每年每乡镇力争复垦土地300-500亩。把土地资源作为我县最宝贵的资源,努力做到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相结合,坚持依法用地、节约用地、科学用地;按照“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增加补量、搞好补偿”的思路,解决用地瓶颈制约;积极实行“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以集中布局促进集约发展。加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注重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广节约型用水模式,控制城镇地下水开采。
(3)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优生优育,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切实加强计划生育规范化管理,重点抓好个体私营企业及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保持低生育水平,优化人口结构,保证人口增长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十一五”期间,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5‰以内,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5%以上。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传统发展理念,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构建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任务。在工业领域、农业领域、服务业领域广泛推行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鼓励和引导在企业层面推行清洁生产,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在消费领域。提倡绿色消费和文明消费,鼓励使用绿色产品,减少资源消费,努力构建节约型社会。
九、加快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努力构筑科技人才新优势
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源泉。“十一五”期间要加快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加快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1)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联系与合作,促进部分骨干企业与大专院校成立股份制公司,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挂靠合作机制。加速新产品的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增加科普投入,加强科普设施和基础建设,发展壮大科普队伍,建立以学校教育和社会培训为主的科技知识传播体系。
(2)强化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十、百、千”名师培养工程,增强教育发展后劲。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培养市内名师10名、县学科带头人100名、骨干教师1000名,建立和完善教师资格制度、职务制度和聘任制度。加大品牌学校创建力度,“十一五”期间,创建四星级高中1所、三星级高中2所。全面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创建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2—3所,教育现代化示范乡镇5个。大力发展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其它形式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十一五”期间,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人数达到高中阶段教育人数的50%,中等职校招生每年稳定在5000人左右,全县青壮年从业人员培训率达86%以上。
(3)努力构建人才高地。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建立人才培养、使用、引进、激励机制,充分挖掘人才潜能。通过多种途径加快培养工业、金融、财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管理等急需的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普通高校毕业生特别是研究生来灌南建功立业。力争到2010年,各类高层次人才达到2000人,其他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要突破16000人。建成一个功能齐全的人才交流市场和人才市场网络。
十、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1)加快富民步伐。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十一五”期间,要千方百计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扩大劳动就业,增强社会保障能力,满足城乡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千方百计增加城镇就业岗位。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注意改造、发展和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其吸纳劳动力的就业强大功能。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各类服务业,特别是社区服务业,推行服务社会化。“十一五”期间,累计增加城镇就业岗位5万个。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坚持扩大数量和提高质量并重,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从无序向有序,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从省内为主向省外、境外扩展,“十一五”期间,力争实现有组织输出10万人以上,境外输出5000人以上。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加快农民向技术工人的角色转变。完善信息网络,在发达地区设立用工信息采集点,形成覆盖面较大的劳动力需求网络,获取大量准确有效的用工信息。
(2)完善社会保障。进一步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大保险的覆盖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由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组成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企业实行工资集中协商制度。百人以上企业100%鉴定工资集中协商,五十人以上企业50%鉴定工资集中协商,全部企业工资集体协商鉴定率达50%。贯彻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发展。切实做好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保障工作。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提高对老龄人口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3)加快公共服务事业建设。 
文化事业。加强基层文化站建设,提高全县整体文化水平,努力争创全国文化先进县。加强文化体制、文化队伍、文化设施建设。切实加强文化市场管理。重视图书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建设投入。发展壮大群众业余文艺队伍。
广播电视。坚持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加快发展广播电视和新闻事业。进一步完善广播电视网络,扩大广播电视覆盖面,实现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开通有线电视数字信号。到2010年,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使通村率达到100%,门樘入户率达50%以上,联网用户达8.5万户。
卫生事业。以创建“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县为目标,坚持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合理配置卫生资源,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一五”期末,全县千人拥有床位由“十五”期末的1.52张提高到2张,净增380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由2.55人提高到3.2人。农村居民自来水普及率达99%以上,农村居民以新型合作医疗为主的医疗覆盖率99%以上。
体育事业。进一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面提高全县人民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和业余训练,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力争在省级以上比赛中取得新的突破。加快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尽快建成县文体中心。
同时,做好《灌南县志》续修工作,加快档案管理硬、软件的现代化建设步伐,新建符合国家标准的档案馆库。
(4)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建设法治灌南。坚持依法治县、依法行政,推进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促进司法公正,落实司法为民。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争创“法治灌南”合格县。
建设平安灌南。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查禁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争创社会治安安全县活动。建立健全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处理机制,加强信息预警,制定突发性事件处理预案。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障机制。进一步搞好国防教育,搞好军民、警民共建活动。
建设诚信灌南。要加快建设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形成政府诚信、企业诚信、个人诚信三位一体的信用体系。树立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的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共识,营造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
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以创文明小区、创文明村镇、创文明行业、建文明城市为主要内容的“三创一建”活动和其它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和城乡的文明程度。通过有效的载体和有力的措施,努力形成良好的市民素质、服务水平、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
 
第四章 规划保障和实施
“十一五”规划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编制其他各类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产业导向等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为顺利推进“十一五”计划的实施,必须建立有效的实施机制。
(1)强化政策导向,优化发展环境。由政府出台激励政策,鼓励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开发。完善各项服务,发展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信息传递、技术咨询、创业指导等服务,规范经济秩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
(2)积极筹集资金,提供资金保障。“十一五”规划,资金保障是基础。要努力探索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的新途径。要大力招商引资,吸纳社会个人资本、法人资本和外商资本,从而真正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3)加大调控力度,实施监督预警。全县各部门、各单位在制定和执行年度计划时,要分年度落实“十一五”计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使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各部门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十一五”计划的有效实施。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要对计划实施情况和各部门在实施中应承办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特别要加强对经济增长速度、就业状况等宏观指标的监测预警,定期向县政府报告,并自觉接受县人代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检查。
(4)注重大势分析,适时调整计划目标。在“十一五”规划实施期间,如遇到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其它重要原因,使实际的发展严重偏离计划目标时,县政府将及时研究提出调整方案议案,报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