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农发〔2014〕86号
关于《灌南县2015-2017年主要粮食作物品种应用布局规划》的报告
江苏省农业委员会:
为进一步优化我县主要粮食作物品种应用布局,充分发挥优良品种的增产、提质、增效潜力,现将《灌南县2015-2017年主要粮食作物品种应用布局规划》呈报。
附件:灌南县2015-2017年主要粮食作物品种应用布局规划。
灌南县农业委员会
2014年12月22日
灌南县2015-2017年主要粮食作物品种应用布局规划
为进一步优化我县主要粮食作物品种应用布局,充分发挥优良品种的增产、提质、增效潜力,特制定规划我县2015-2017年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品种应用布局。
一、指导思想
立足本地区粮食生产对品种需求,遵循市场竞争规律和良种推广特点,坚持依法治种,强化示范引导,加快品种布局合理化、利用区域化、推广规范化,保障粮食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二、品种应用布局原则
1、因地制宜。必须根据本县域的自然条件、粮食生产水平等,因地制宜确定适于本地区生产条件的作物品种。
2、合理规范。引进示范品种(系)必须是综合性性状优、社会评价好、有发展前景的品种(系)。推广应用品种必须是经国家或省内审定通过的,且适宜区域包括本地区的品种。
3、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品种必须经本县农业部门2-3年以上的试验示范,连年表现突出,综合抗性好,适应性强,产量水平高,增产潜力大的品种。
三、本地区品种利用现状
(一)粮食生产基本情况
灌南县共有土地面积1027平方公里,总人口78万,耕地面积近89万亩。近年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灌南县粮食种植面积稳中有升,目前全县粮食种植面积130万余亩,其中小麦67万亩左右,水稻54万亩左右,玉米6万亩左右;粮食亩产稳步提高,目前全县粮食亩产达到485公斤左右,其中小麦亩产约400公斤,水稻亩产620公斤左右,玉米亩产近400公斤;粮食总产逐年提高,目前全年粮食总产已达63万吨,其中小麦总产26万吨以上,水稻总产33万吨以上,玉米总产2万吨以上。
(二)本地气候特点
灌南县地跨北纬33°59′至34°27′、东经119°07′至119°48′之间,濒临黄海。处于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区,属暖湿性季风气候。全年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日照充足。据气象资料统计,近30年(1981-2010年),灌南县年平均气温14.3℃,年均日照时数为2205.5小时,年降水量926.5mm。与过去30年(1959-1990年)相比,年平均气温约增加0.5℃,年均日照时数减少180.3小时,年降水量减少19mm。总体呈现气候变暖、日照减少、降水下降趋势。土壤为黄泛冲积土,经过多年的水利建设,不断改善灌排条件,大力发展旱改水,土壤综合肥力有所提高。目前全县土壤PH值8.2左右,有机质含量1.8%左右,有效磷含量主要分布在15-20PPM,速效钾含量在150-250PPM,总体表现为少氮、缺磷、富钾,综合肥力较好。与过去比,PH值略有下降,有机质、有效磷含量略有提高,速效钾含量有所下降。
(三)品种布局现状
1、水稻
目前,灌南县水稻品种以连粳七号,搭配种植连粳六号、宁粳4号,推广示范连粳9号、11号。连粳七号年种植面积30万亩,占水稻面积55.6%;连粳六号年种植面积10万亩左右,占水稻面积18.5%;宁粳四号年种植面积6万亩,占水稻面积11.1%;连粳9号、11号面积分别在3万亩和4万亩左右,分别占水稻面积5.6%和9.3%。
“连粳7号”为我县水稻主体品种,分布于我县各个乡镇。该品种全生育期154天左右,产量高、分蘖性较强、长势旺、成穗率高、米质优,稻米适口性较高。在2009年江苏省水稻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670.1公斤,增产极显著。
“连粳6号”为我县水稻主要搭配品种,分布我县各乡镇。该品种适宜在淮北地区作中粳稻种植,具有适应性广、抗水稻条纹叶枯病、稻米适口性好、高产稳产、熟期适中、综合性状优等特点。连粳6号株型集散适中,长势较旺,穗型较大,分蘖力较强,叶色较绿,群体整齐度较好,后期熟色较好,抗倒性强。株高100cm左右,全生育期154d左右。2006-2007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611.5k。
“宁粳4号”为我县水稻搭配品种,主要分布于我县东南片稻区。该品种生育期平均155.6天,比对照豫粳6号晚熟2.6天。株高99.1厘米,穗长16.6厘米,每亩有效穗数21.1万,每穗总粒数144.5粒,结实率82.8%,千粒重25克。
“连粳11号”,为我县水稻接班品种,各乡镇都有示范种植,属中熟中粳稻品种。2012年3月通过审定,审定编号:苏审稻201203。其优点为综合性状优、产量较高、落粒性良好、茎秆较粗壮、丰产稳产、分蘖力强、适应性好、抗水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等。
“连粳9号”,为我县水稻接班品种,各乡镇都有示范种植。2012年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2年1月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经几年区试、生产试验和大田试种表明,该品种黑条矮缩病发生轻,具有较好的抗性。连粳9号茎秆较粗壮,生物学产量较高,具有适应性好,丰产稳产、颖壳薄、出糙率高的特点。
2、小麦
目前,灌南县小麦品种以济麦22为主体品种,搭配种植烟农19、连麦5号,扩大示范淮麦33。济麦22年种植面积40万亩,占小麦面积59.7%;烟农19年种植面积15万亩,占小麦面积22.4%;连麦5号年种植8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14.9%;淮麦33年种植3万亩,占小麦面积4.5%。
“济麦22”,为我县小麦主体品种,分布于我县各乡镇。该品种产量高、增产潜力大,综合抗性突出、稳产性好(抗寒、抗倒、抗病、抗干热风),适应性广、易于栽培和获得高产,对灾害性气候的适应性尤其好,解决了淮北地区小麦品种的安全性问题,应用前景仍然十分广阔。
“烟农19”,在我县已连续种植10余年,由过去主体品种降为搭配品种,各乡镇都有分布,为我县小麦单产、总产跃上新台阶发挥重要作用。该品种属优质、高产、半冬性、中晚熟小麦品种。2000~2001年度参加江苏省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0.39kg,同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北片小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5.46kg。2001年9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连麦5号”,主要分布于我县中片、东南片麦区。连麦5号(原名灌99-8)是我县农业科学研究所自主育成的优质高产强筋专用小麦新品种,单产500公斤左右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强,抗寒性好,耐肥抗倒,分蘖力强,成穗率高,高产稳产,品质特优。连麦5号2010年10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淮麦33”,各乡镇均有示范种植。该品种属半冬性中熟小麦品种,2010-2012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北组小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1.9公斤,较对照淮麦20增产6.3%,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2-2013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9.9公斤。我县2013-2014年试种,最高亩产达684公斤。该品种叶色深绿,前期长势较快。分蘖力一般,抗寒性较强。株型较紧凑,长相清秀,穗层整齐,抗倒性好。穗型较大,结实性较好,千粒重高,品质好。2013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3、玉米
目前,我县玉米品种比较杂乱,主要推广郑单958、苏玉20等系列品种。郑单958年种植4万亩左右,占玉米总面积60%左右。
“郑单958”,分布各乡镇。表现为轴细,粒深,不秃尖,无空秆,稳产性好。抗倒、抗病:品质优良,综合农艺性状好:夏播生育期适中96天左右,株高适中240厘米,出籽率高达88%——90%。耐干旱,耐高温。
“苏玉系列”,我县各乡镇均有零星种,常年种植面积2万亩左右,占玉米种植面积30%。
(四)播栽方式
1、水稻
目前,我县水稻育秧方式主要以毯状小苗育秧(供机插)、塑盘旱育大苗(供抛秧或手栽)、常规旱育大苗(供手栽)等,扩大示范钵状大苗育秧(供机插)。
主要栽插方式有:机插秧(毯苗机插为主,示范钵苗机插),为主要栽插方式,近年来面积迅速扩大,目前已达43万左右,约占水稻总面积的80%;抛秧,为主要栽插方式,近年来呈下降趋势,目前面积9.5万亩,占17.6%;手栽面积很少,面积1万亩左右,占比不到2%。以上育秧和栽插方式在我县各乡镇均有分布。
2、小麦
目前,我县小麦播种方式主要有机旋撒播、机条播、稻田套播,示范机摆播。
机旋撒播是传统的种植方式,也是我县目前主要种植方式,目前我县机旋撒播面积有近45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二。
稻田套播,在我县已有30年种植历史,是我县稻茬麦争早苗、全苗的一项主要措施,我县历史上最多时稻套麦面积占稻茬麦面积的三分之二,近年来逐步加落,目前面积在12万亩左右,占小麦总面积18%,占稻茬麦面积约四分之一。
机条播,是我县主要推广的小麦播种方式,目前面积有10万亩,约占小麦种植面积的15%。
机摆播,具有撒播均匀性和机条播的深浅一致性,目前仅小面积示范。
3、玉米
以手工点播为主要播种方式,约占玉米种植面积的90%。
四、品种布局规划目标
1、2015-2017年稻麦玉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要达到的产量指标
水稻产量指标:2015年:625公斤/亩;2016年:628公斤/亩;2017年:630公斤/亩。
小麦产量指标:2015年:405公斤/亩;2016年:410公斤/亩;2017年:415公斤/亩。
玉米产量指标:2015年:370公斤/亩;2016年:385公斤/亩;2017年:400公斤/亩。
全年产量指标:2015年:490公斤/亩;2016年:495公斤/亩;2017年:500公斤/亩。
2、2015-2017年主要粮食作物品种利用目标
水稻:主推品种为连粳7号,搭配、接班品种为连粳11号、连粳9号。
小麦:主推品种为济麦22,搭配品种为:连麦5号、淮麦33。
玉米:主推品种为郑单958,搭配品种为苏玉系列杂交品种。
五、加强品种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品种推广管理,坚持“一主两辅”品种布局
1、加强稻、麦、玉等主要粮食作物品种示范展示工作;
2、开展主要粮食作物新品种的考查观摩活动;
3、加强良种良法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示范和推广工作;
4、加强推广品种的宣传推介工作,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会议等形式加强新品种宣传工作,发布推广品种名录和退出品种名录;
5、持续开展品种真实性抽样的室内鉴定和种植鉴定。
(二)加强种子市场管理,严禁乱引乱调粮食作物种子
1、严格开展种子田质量检验和确认工作;
2、进一步提高种子抽检和质量检查的密度;
3、实行不合格种子召回退市制;
4、开展种子生产商确认工作,打击制售假劣种子等不法行为,营造规范有序的种子市场秩序。
5、发布种子管理提高,对品种引进推广、种子经营、种子使用和种子管理依法作出具体规定。
2014年12月21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