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中小学:
为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精神,根据《关于加强连云港市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监测工作的通知》(连教办研﹝2015﹞10号)和《灌南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案》(灌教发﹝2010﹞33号)精神,为进一步强化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现将《灌南县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监测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各学校认真组织学习,切实遵照执行。
附件:《灌南县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灌南县教育局
2015年7月25日
附件
灌南县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落实《关于加强连云港市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监测工作的通知》(连教办研﹝2015﹞10号)和《灌南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案》(灌教发﹝2010﹞33号)精神,为强化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科学地对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测与评估,促进全县教育走优质、均衡、内涵发展之路,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面向全体学生,贯彻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理念,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省、市《规划纲要》精神,坚持把提升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着力构建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保障和促进我县义务教育优质、高效、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以科学的监控和测评体系指导和改进我县义务教育工作,促进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全面落实,促进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在全县逐步建立起由县、校两级组成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为我县教育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依据。
2.具体目标。
建立科学的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核心的区域义务教育质量标准;建立相对完善的区域性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操作体系;建立和累积区域性义务教育横向和纵向的质量常模;发挥监测数据的调控、反馈作用,指导一线教育教学;运用质量监测体系,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
三、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
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和有关文件为指导,贯穿于教育质量监测的全过程。通过教育质量监测,引导学校、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营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的良好环境。
2.发展性原则。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发展过程,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同时,把教育质量监测作为学校发展的需要和动力,注重对学校发展的纵向比较,鼓励基础不同、条件不同的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和提高,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
3.科学性原则
教育质量监测从监测内容的选择、标准的制订、工具的研发,到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以及报告的撰写和发布,整个过程都要保持高度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力求做到简便易行,便于操作。
4.全面性原则。
实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内容要多元,既监测各学科的学业水平与质量,又监测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状况;既注重监测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又重视监测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情况;既注重教育质量的定量评价,又注重影响教育质量因素的定性分析。方法要多样,考试是教育质量监测的重要方式,但不是教育质量监测的唯一方式,教育质量监测要将考试、教学调研、问卷调查、典型案例分析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获得对学校发展、学生发展的全面、准确评价。
四、监测对象和内容
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对象为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在校学生,根据我县义务教育质量的实际状况,借鉴国内外教育质量监测的经验,现阶段我县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重点领域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学生学业水平和学习素养监测。
对学生各学科的学业水平进行监测,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监测。
2.学生艺术素养监测。
对学生参加艺术活动的兴趣、审美情趣、艺术欣赏与表现能力等方面进行监测。
3.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监测。
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监测。
4.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监测。
对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体育锻炼和个人健康等身体健康方面进行监测,同时也对学生的情绪、意志品质、个人行为习惯、与他人交流合作等心理健康方面进行监测。
5.学生思想品德和公民素养监测。
结合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班队活动,对学生在自尊、自强、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保护环境、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具有社会责任感等思想品德和公民素养方面进行监测。
按照量力而行、逐步推进的原则,我县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从主要学科做起,逐步扩展到所有学科及其他领域。
五、监测方式
1.教育教学调研。
教育教学调研,每学年每学期选择各类代表性学校,组织若干次集体调研活动。各学科教研员深入课堂与教学一线,进行听课、评课,了解教师教学特点,指导教学过程,总结教学经验,发现与反馈教学问题,深入分析影响教学质量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当地教学问题的方案。
2.抽样测试
抽样测试分为集中抽样测试和随机专项测试两种。
(1)集中抽样测试。
主要是指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统一命题、分类或分层抽样的形式,监测学科教学质量。集中抽样测试一般采用纸笔测试。
抽样对象:进行纸笔测试的学校、年级、学科等一年一公布。
抽样时间:小学段为秋学期期中考试后的某周周五进行,历时半天。初中段为春学期期中考试后的某周周五进行,历时l天。
具体内容:小学段:3~6年级语数英,初中段:7~8年级语数英、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小学语数英各科考试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分值均为100分;初中段考试时间和分值不超过中考要求。
测试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水平性测试的要求,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要求,试题难度的把握体现目标参照考试的性质。
测试后,主要从合格率、优秀率、平均分、后30%学生离散率和离差值、知能目标达成等方面进行质量分析,借鉴省监测的部分内容,并逐步形成我县的监测特色。
(2)随机专项抽测。
根据素质教育要求,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对于符合新课程理念,而学校较为忽视的学科或者学科教学中某些特殊教学项目,进行随机专项抽测。如音乐、体育、美术、品德、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语文学科的朗读、古诗文诵读、口语交际,数学学科的口算,英语学科的听力、口语等项目,学生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内容。随机专项抽测一般采用非纸笔考试方式(或纸笔与非纸笔方式结合)。
3.问卷和访谈。
用问卷及访谈方式调查来自学生、教师与学校方面的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及表现,从中分析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问卷调查包括:
教师问卷:调查内容涉及教师的教育背景、专业研修情况、学科教育教学具体方式及相关因素。
学生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心理、行为养成等方面的情况。
学校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学校的自然特征与学校教育资源条件与管理情况。
4.典型案例分析。
根据每年教育质量监测的重点,在测试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一个或几个专题,对一些学校、教师、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寻找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
六、各学段评估细则
(一)小学教学质量评估细则
1.测试内容
(1)考试科目:语文、数学、英语。
(2)考查科目: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书法、科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2.测试方式
县教育局采用定期组织和随机抽测的方法对各学科进行检测与考查。
(1)语文、数学、英语等考试学科主要采用笔试,有些内容也可选择实践操作和情景测试。
(2)音乐、体育与健康、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主要为实践操作测试和情景测试,辅之封闭式纸笔测试和开放式纸笔测试。
(3)美术、品德与社会等学科采用纸笔与非纸笔相结合方式测试,纸笔测试时可采用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的形式。
3.评估办法
(1)校级评估:各学校每学期在期中、期末要进行教学质量评估,由学校教务处根据“四高一低”的原则计算出各年级各学科教学质量评估得分,查找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撰写评估报告,并上报县教研室。
(2)县级评估:县教育局在学校自评的基础上从过程性评估、发展性评估、终结性评估三个层面进行县级评估。
a.过程性评估
过程性评估主要是采用随机抽测的方式考查基础年级学生的学业水平状况。依据教研室统一制定的教学进度,紧紧围绕各科教材及课程标准考查学生应知应会的学习内容。
b.发展性评估
发展性评估主要围绕各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分类别组织一些学科素质检测活动。比如:写字竞赛、作文竞赛、古诗文诵读比赛、计算能力竞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竞赛、英语口语及童话剧比赛等。另一方面围绕学业水平检测的相对均分差进行评估。相对均分差=(本学年度六年级学业水平质量考评校均分与县均分的差-上学年度六年级学业水平质量考评校均分与县均分的差。)
c.终结性评估
终结性评估是针对小学毕业生的学业状况进行的全面检测。包括综合技能测试和教学质量调研两种形式。综合技能测试成绩占终结性评估的20%,教学质量调研成绩占终结性评估的80%。
4.计分办法
(1)检测试卷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重点考核学生的正确率、优秀率、合格率、低分率等指标。测试试卷满分为100分,85分(含)以上为优秀、60分(含)以上为合格、30分以下为低分。
(2)评估得分=正确率×30+优秀率×40+合格率×50 -低分率×20。
(3)教学质量综合评估得分=过程性评估得分×30%+发展性评估得分×30%+终结性评估得分×40%。
(二)初中教学质量评估细则
1.评估方法
(1)校级评估:校级评估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根据评估细则查找学校存在问题,并提出学校下一步整改与努力的方向,撰写自我评估报告,向县教育局汇报。
(2)县级评估:县级评估在学校自评的基础上从过程性评估、效益性评估、发展性评估三个方面进行。主要采取听取汇报、随机听课、随机抽测、查阅资料、教师访谈、学生问卷等方式进行,对学校作出综合评价,公布评估结果,提出教学建议。通过会议座谈,交流对话等方式肯定管理成绩,提出改进意见,对教学工作进行针对性和有效性的业务指导。
a.过程性评估
过程性评估以基础年级学业水平抽测为依据。学生学业水平是指在正常的学校教学条件下,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被测试年级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水平。
测试对象:七、八年级学生。
测试内容:
Ⅰ考试科目:语文、数学、英语、物理、思品、历史、地理、生物。
Ⅱ考查科目: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
测试工具:
Ⅰ各个学科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命制测验试题。
Ⅱ《灌南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指标》。
测试组织:
各校根据需要对学生定期组织学业水平抽测,通过开学初期的抽测了解学生学习的基础状况,通过期中和期末检测了解学习的过程状况和实际效果。
期中和期末抽测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业结果的监控,由县教育局提供试卷,由各学校组织实施,县教研室对检测结果进行全面统计与质量分析。
县教育局将采用公平和严密的方法不定期的对初中各科进行抽测。通过统计分析试卷相关数据和实地调研具体学校,了解各校教学情况、命题质量和抽测组织情况,找出共性问题,进行及时反馈,提出改进建议。
b.发展性评估
学校发展性评估主要考察各初中校在原有基础上教学效益的纵向提升情况和围绕《灌南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指标》的目标达标情况。
c.效益性评估
以市教育局发布的中考成绩为评估依据,效益性评估重点评估九年级学生中考学业成绩的优秀率、合格率、低分率和参考率四个方面综合指标。
2.计分办法
总分为100分,其中,过程性评估满分为10分,发展性评估满分为10分,效益性评估满分为50分,教学目标评估得分10分,课堂教学改革效益评估得分20分。积分办法如下:
(1)过程性评估得分=校优秀率/县优秀率×25+校合格率/县合格率×80+(1-低分率得分)×30+(校参考率-90%)×40。
(2)发展性评估得分=(本年度校教学评估得分-县本年度教学评估均分)-(上年度校教学评估得分-上年度县教学评估均分)
(3)效益性评估得分方法等同过程性评估得分方法
(4)课堂教学改革效益评估得分依据《灌南县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评估积分表》得分。
教学质量综合评估得分=过程性评估得分×10%+发展性评估得分×10%+效益性评估得分×50%+教学目标评估得分×10%+课堂教学改革效益评估得分20%。
依据最终成绩,评估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4个等级;学生成绩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的具体分值由县教研室根据试卷的相对难度统一确定。
七、结果的发布和运用
1.促进教育决策和管理科学化。
各中小学要充分利用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提供的丰富、科学、准确的信息、数据,促进教育决策和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切实促进我县义务教育决策和管理从经验走向科学,从终结性走向过程性,从模糊性走向精细化。
2.促进国家课程方案的全面落实。
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是基于国家课程标准而进行的一种标准参照评价,这一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各中小学要根据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反映出的国家课程方案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加强对中小学办学行为的监督和管理。
3.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改进。
各中小学要改变过去单一的仅仅基于课程标准的教研模式,依据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反映出的教师教学中存在问题,尽快建立基于教学质量达成的教研模式,把教研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帮助教师反思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指导教师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上来。
4.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的科学分析,能够更加准确地揭示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低效或无效究竟体现在教学的哪些方面。县师资科和各学校在教师培训过程中要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着力点从一般的理论培训转移到切实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上来。
八、组织实施
1.加强领导。
建立健全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事关全县义务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为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县教育局将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指导、组织此项工作。
组 长:程 军
副组长:刘方然 吴卫东 徐海祥
成 员:孟 浪张伟生 于祥彤 张 锐 高 卫 马秀凤 孙亚军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研室。孙亚军兼任办公室主任,魏明任办公室副主任兼小学组组长,时厚祥任办公室副主任兼初中组组长。全县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具体由县教育局教研室牵头,督导、基教、体卫艺、考试中心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参与。
2.端正观念。
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必须树立正确的质量观,特别要重视和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一是注重过程的发展性评价与注重结果的水平性评价之间的关系;二是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多元化评价与反映一个区域学生学习质量的统一内容评价的关系;三是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统考与建立学生学业质量定期抽样监测制度的关系;四是学校、教师自主性的考试评价方式与区域性带有一定刚性要求的考试评价方式的关系。对上述四对关系,务必辨证地认识,防止片面性和极端化。
3.建立机制。
义务教育质量监测重在诊断、调控、导向。为确保监测取得如期效果,县教育局将着手建立相应机制:一是结果公告制度,及时根据当年监测结果分项目撰写教育质量监测报告,经领导小组批准后,以适当方式在适度范围予以公告;二是经验推广与帮扶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发现的问题,仔细分析原因,提出处题意见,及时总结和推广典型经验、案例,重点帮扶教育质量存在问题的学校,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三是建立质量监测常模,在积累质量监测统计数据的基础上,争取用3~5年时间,逐步建立起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或年段)不同类型学校各类学科的质量监测数据常模。
灌南县教育局办公室 2015年7月25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