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县将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农业产业化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着力打造万亩“菜篮子”工程蔬菜基地,把基地列入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加强环境保护,积极创建无公害品牌,不但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实现了新鲜蔬菜产品的自给自足,并且带动全县设施蔬菜、食用菌等高效产业的快速发展。
扩大生产规模 完善基础设施
我县“菜篮子”基地位于新安、新集两个镇,处于城郊边缘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境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环境污染小,劳动力资源丰富,适宜蔬菜、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县严格按照“菜篮子”工程规划大力发展基地建设,加强功能区的合理布局,基地主干道硬化,并且建设绿化隔离带,基地内就有变电所,电力设施配套较好,基地水源充足,沟系配套完好,做到旱能灌,涝能排,确保产品质量安全。2014年,在原有8000亩基础上,新增基地面积2000余亩,其中新增钢架大棚蔬菜基地300亩,日光温室基地100亩,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及加工基地1600亩,累计建成永久性“菜篮子”基地1万亩,并于今年7月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扩充生产装备 规范生产标准
我县“菜篮子”工程生产基地全部为设施栽培蔬菜及工厂化栽培食用菌,蔬菜栽培以日光温室、钢架大棚为主,设施设计坚固耐用,抗风雪等自然灾害能力较强。设施蔬菜基地配套建设喷滴灌、遮阳网和杀虫灯等设施,设施覆盖率达75%以上。食用菌栽培以彩钢夹心板房为主,并配套安装控温控湿等环境调控设备,基地内制定有杏鲍菇、海鲜菇、秀珍菇等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基地还设有专门的商品包装车间,配备有预冷及包装设施,整个生产过程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确保产品质量达到无公害标准。
此外,基地内设有专门的仓库并配有专门负责人,在生产过程中做好农事档案记录,同时,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不断加强对“菜篮子”基地环境和产品质量监测,建设质量追溯制度,强化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确保蔬菜、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
培育经营主体 打造知名品牌
基地内蔬菜主要以批发和零售为主,集聚发展香如、丽沙、裕灌、廉顺等农业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组织70余家,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0余家。食用菌主要以订单销售为主,产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南京等30多个一二线城市,其中荣善、丽沙、香如、四季有等部分企业在上海、北京、南京、青岛等国内大型城市建立直销窗口,增强了“灌南食用菌”品牌在全国的知名度。如今,“灌南金针菇”已经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品牌,拥有“廉顺”、“丽沙”、“四季有”等蔬菜和食用菌有机、绿色品牌等100余个,在国内行业建立了较高的品牌知名度。
增强技术支撑 提高服务质量
基地内每个企业都有专职技术人员,规划区内多个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紧密的技术合作关系。作为江苏省农科院、连云港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实验基地,专家长期驻基地指导,多次邀请宋金俤、徐刚、陈振泰等专家教授来基地指导培训,确保基地内菜农参加培训率在90%以上。基地设有蔬菜工厂化育苗中心和食用菌研发中心,确保集约化育苗或商品苗达到90%以上,基地内良种覆盖率达100%。基地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做到五个统一,“统一生产布局、统一农资供应、统一农技服务、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产品销售”,统一管理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不断提高基地蔬菜产品质量和整体市场竞争力。
目前,设施蔬菜基地采用多品种、小批量、多茬次、高复种的布局模式,栽培品种主要有辣椒、番茄、黄瓜、大白菜、小青菜、豇豆、芹菜、韭菜等十多个品种。我县已建成的1万亩“菜篮子”基地,其中,设施蔬菜有1900亩,基地蔬菜总产量达到1.58万吨,实现产值3200万元,同比增长25%,居民蔬菜自给率也由原来的80%提高到100%。食用菌产品主要外销,食用菌采用工厂化周年生产模式,栽培品种主要有杏鲍菇、金针菇、双孢蘑菇、海鲜菇等品种,基地去年年产食用菌超30万吨,实现产值近3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