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麦5号(原名灌99-8)是灌南县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优质高产强筋专用小麦新品种。一般产量6750 kg/hm左右,高产可达7600 kg/hm2,增产潜力大。主要特点是:适应性强,抗寒性好,耐肥抗倒,分蘖力强,成穗率高,高产稳产,品质特优。2010年10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苏审麦:201004,该品种已申报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申请公告号为CNA006433E。
1 选育经过
1999年春以优质小麦品种陕229作母本,广适小麦品种小偃22作父本杂交,当年种植杂交种子;2000年夏季混合收获F1并于秋季种植;2001年成熟时选择穗大、粒多、矮秆、抗病性好的50个F2单株,入选45株种植;2002年收获40个F3株系,入选30株种植;2003年收获10个F4 株系;2004年收获8个F5株系,经室内和田间考种鉴定,F8 穗系表现矮秆抗倒、穗大粒多、抗病性好、株型紧凑,熟相青秀等,秋季进入鉴定圃试验;2005年收获 性状稳定一致,综合抗性较好,产量较高的F6 品系,并进行产量品质鉴定试验。2005年参加江苏省淮北小麦预试,2006-2008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北片小麦区试,2009-2010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北片小麦生产试验,2010年通过生产试验。
2 产量表现
2005年参加江苏省淮北片小麦预试,表现较好;2006-2008年参加淮北片早播组区试,产量变幅为7379.7—7664.1kg/hm2,比对照淮麦18增产2.15%;2009-2010年参加淮北生产试验,6个试点平均亩产7681.35 kg/hm2,比淮麦20对照增产3.52%。
3 特征特性
3.1 植物学特征
该品种属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烟农19早1-2天。幼苗半匍匐,叶色嫩黄绿色,剑叶宽大,茎叶蜡质,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株高80-85厘米左右,茎秆粗壮弹性好,株型紧凑,穗层整齐,后期剑叶嫩黄,上冲。穗仿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卵园形,饱满,色泽光亮,玻璃质。抗寒性强,植株后期耐高温,特别青秀,熟相好看,落黄特别好,自身调节能力强,赤霉病发病率低。抗病性强,中抗条锈病、纹枯病,高产、稳产,品质优质,适宜区域广,
3.2 抗病性
经人工接种和田间自然鉴定,连麦5号高抗穗发芽,高抗梭条花叶病毒,抗赤霉病,中抗纹枯病、白粉病,高抗条锈病和秆锈病。
3.3 品质
在江苏省小麦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由江苏省种子站统一抽样送检,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2008-2009年三年品质测定为:容重815克/升、蛋白质含量14.2 %,湿面筋含量35.3 %,降落值388秒,沉降值65.0 毫升、吸水率59.5 %,面团形成时间5.0 分钟,稳定时间9.5分钟,弱化度50B.U,属强筋品种。品质特优,属强筋麦。主要指标达到国家强筋小麦品质标准。
4 适宜种植区域
适宜在江苏省北部、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及山东等省优质麦适宜区高中产水肥地种植的高产、品质特优、抗倒、抗病的小麦新品种。
5 栽培要点
5.1 适期播种,合理密植
灌99-8抗寒性强,适播期较长,9月下旬至11月上旬均可播种,最适播期为10月5日至15日,在适播期内,每hm2基本苗为240万,肥力水平偏低、稻茬麦或播期推迟,应适当增加播种量。
5.2 平衡施肥,科学运筹
施足基肥,控制返青肥,重施拔节孕穗肥,灌浆期叶面喷肥。每hm2要达到7500 kg以上产量,应施土杂肥40-60 m3,纯N300 kg/hm2,P2O5 150kg/hm2,K2O 150kg/hm2公斤。施肥原则是基肥与中后期追肥比例5:5或多或6:4为宜。基肥撒施均匀,耕翻地下。普施重施拔节孕穗肥,施肥时间掌握在基部第一节间定长,叶色裉淡时施用。旱茬田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在扬花至灌浆期间进行1-2次叶面喷肥,延长上部叶片的功能期,减轻干热风危害,提高千粒重和品质。
5.3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及时化学防除杂草,适期做好赤霉病、纹枯病等病虫防治工作。小麦抽穗扬花期及时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三合一农药进行以防治小麦赤霉病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后期随时注意病虫害发生动态,及早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