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其他
索引号: 014309260/2015-00502 信息分类: 其他, 民政、扶贫、救灾,扶贫,其他
发布机构: 灌南县人民政府 发文日期: 2015-10-27
文号: 关键字:
内容概述: 日前,记者在北陈集镇港咀村养羊基地看到,这里的羊都住进了高档的“别墅”,羊圈在一个巨大的钢架结构车间内,每10几只羊拥有一个10多平方的空间,这个空间是悬空的,卫生条件非常好,温度也是可控的,保证了存活率。据基地负责人介绍,基地占地20亩,是省帮扶工作队帮助…

精准帮扶造就灌南扶贫开发奇迹

浏览次数:  字体:[ ]

    日前,记者在北陈集镇港咀村养羊基地看到,这里的羊都住进了高档的“别墅”,羊圈在一个巨大的钢架结构车间内,每10几只羊拥有一个10多平方的空间,这个空间是悬空的,卫生条件非常好,温度也是可控的,保证了存活率。据基地负责人介绍,基地占地20亩,是省帮扶工作队帮助建设的,整体租赁给养羊大户,除吸纳低收入农户在基地内务工外,还带动18户低收入户养羊。这种输血式扶贫是我县近年来扶贫工作的一大亮点,非常受低收入农户欢迎,也起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十二五”期间,我县实施点对点精准扶贫,在帮扶措施上采取创新办法,以项目帮扶为主,提高帮扶的效果,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据统计,近三年来,全县实现脱贫人口共64618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近80%,有23个村经济薄弱村实现新“八有”目标,其余17个村确保年内实现脱贫目标。2013年以来,共发放扶贫贴息小额贷款16818.68万元,14336户低收入农户受益。

    精准选定帮扶项目

    按照“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持、动态化管理”的原则,我县启动低收入人口动态管理工作,逐村逐户进行盘点筛查,详细了解低收入家庭人口、劳力、收入、存在困难等信息,从而精准确定帮扶对象,为有的放矢开展精准帮扶奠定了基础。并根据农户具体情况量身定做一些适合的项目,从而实现项目致富。为此,从2013年开始,我县以户为单位按500元/人标准发放增收项目启动资金,共拨付自主创业奖补资金28798.8万元,有近7万人从中受益。

    过去,帮扶资金平均撒给贫困户,造成贫困户当时生活改善,但因为没有项目支撑,致富后继乏力,扶贫效果自然就差。从2013年起,我县整合财政扶贫奖补资金、工作队帮扶资金等扶贫资金,精准选定帮扶项目,为贫困户送去源源不断的致富动力。帮扶项目以农业项目为主,让贫困户在项目中分红获利。2013年以来,先后购买近200台大马力拖拉机及旋耕机、收割机、插秧机配送给全县经济薄弱村,每年确保固定资产的12%资金用于本村低收入农户分红,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利用财政扶贫奖补资金133.8万元在三口镇、新集镇帮助建立草帘草绳加工合作社,同时购置一批草绳机无偿提供给部分低收入农户在家中加工草绳,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增收。结合农村公共服务维护工程的实施,拨付1600多万元扶贫资金购买公益性岗位,使3000多个低收入、且年龄较大的农户有了固定的收入。

    北陈集镇是我县的经济薄弱镇,贫困人口多,村经济发展困难,是重点帮扶镇。2013年,我县利用财政扶贫奖补资金300万元在该镇建设脱贫项目到户示范基地,尝试以“基地+合作社+低收入户”的经营管理模式栽培灵芝,低收入农户通过参与种植、合作社盈利分红等实现增收脱贫。2014年又使用扶贫资金240万元在该镇的上淋、邵庄、尹荡等村建设灵芝生产大棚,引导农户在家门口创业实现增收。并以财政扶贫奖补资金支持沂河淌片区内开发式低收入农户充分利用沂河淌天然牧草资源发展养羊,共选定22户养羊大户带动320户低收入农户发展养羊2000余只。同时,争取工作队帮扶资金90万元在北陈集镇港咀村建设了养羊基地。

    精准采取帮扶措施

    扶贫是全社会的事,发挥各方的力量实施共同帮扶,携手贫困户走上小康,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有不少单位只是做做样子,走马观花一圈,并不能真正给贫困户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创新帮扶模式,突出帮扶效果就显得尤为关键。

    我县改革结对帮扶形式,乡镇、县直部门、单位的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低收入农户,根据农户致贫原因的不同,重点采取“一增二减三兜底”进行分类帮扶和政策扶持。“增”主要包括:1.组织发动帮扶责任人帮助有劳力农户开展自主创业,由财政为农户提供创业奖补资金。2.机关党员干部于中秋节和全国“扶贫日”期间慰问结对农户,为农户提供不少于300元的慰问品。3.做好农机创业项目、灵芝生产项目、养羊基地项目及草帘草绳加工项目等扶贫资产收益分红。“减”主要包括:1.对“十二五”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在2015年患大病和在乡镇卫生院住院的,医疗费用在新农合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大病保险等报销后,提供总额5万元以内的医疗费用救助。2.为全县320名低收入家庭学子一次性提供3000元学习及生活资助。“兜底”即根据入户摸底情况对无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中符合低保的及时纳入、全部纳入,做到应保尽保。根据逐户测算情况,对人均收入低于4000元的,由民政部门托底保障,实现扶贫工作与低保工作的无缝对接。

    经济薄弱村新“八有”建设取得实效

    经济薄弱村转化是帮扶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十二五”初我县有40个经济薄弱村,这些村不仅经济基础差,基本上没有集体收入,而且村里硬件也差,村部、道路、水利等农田基础设施很不完善,农民们意见很大。为此,我县推行县领导挂钩经济薄弱村制度,分别向省定经济薄弱村派驻了帮扶工作队,同时结合市实施的向经济薄弱村派驻“第一书记”和农技专家的“双派”工作,县组织部门从县直机关抽调17名精干人员派驻经济薄弱村担任“第一书记”,从各方面对经济薄弱村“大动手术”。

    我县积极整合各类项目资金,集中力量开发集体资源或兴办实业项目,帮助有条件的经济薄弱村开发利用集体存量资产,努力拓宽经济薄弱村收入来源,形成稳固增收渠道,确保1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目标实现。还整合各类资源全力帮助经济薄弱村发展产业项目,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发展公益事业,兴办惠民实事。县农委、农开、水利、住建、交运等项目实施较为集中部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编排项目时则尽量向经济薄弱村倾斜。

    省委帮扶工作也倾力帮扶经济薄弱村,积极加强与省后方单位沟通对接,全力争取资金、技术、项目和政策等支持。2012年以来,18家后方单位共筹集帮扶资金9243万元,帮助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村部改造、林芝生产、养羊基地建设、购置农机具及爱心助学等项目。

    据统计,目前,全县有23个村经济薄弱村实现了新“八有”目标,其余17个村确保年内实现脱贫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