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乡村振兴
索引号: 014309578/2009-00009 信息分类: 乡村振兴,
发布机构: 灌南县三口镇人民政府 发文日期: 2009-12-01
文号: 关 键 字:
内容概述: 近年来,三口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三农工作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现就农民加速增收致富的路径专项调研如下:(一)成立组织,为三农工作的扎实开展保驾护航年初该镇在三套班分工时就明确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成立各种工作小组,三套班成员人人肩上有压力,…

关于三口镇农民加速增收致富的路径的探讨的专项调研

浏览次数:  字体:[ ]

 

近年来,三口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三农工作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现就农民加速增收致富的路径专项调研如下:
(一)成立组织,为三农工作的扎实开展保驾护航
年初该镇在三套班分工时就明确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成立各种工作小组,三套班成员人人肩上有压力,各办站所与各村结对帮扶,建立相应的目标考核机制,做到三农工作,人人有责。
(二)认真组织开展培训,为农民增收奠定基础
据调查,该镇已举办各类实用知识技能培训班多期,培训总人数达到     人。
1、该镇利用新港大道两旁的产业优势,农业局牵头在刘码、何庄、张湾举办3期150余人的食用菌生产培训班。2、结合全县百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及“天猪工程”在我镇良种场的实施,由畜牧局牵头在我镇进行生猪饲养培训4期,培训人数达到200余人。3、由劳动局牵头的返乡农民工电焊培训、计算机操作技术培训、电工培训都达到三期,每期160余人。通过培训,返乡农民工就业率达到90%,成为企业里的香馍馍。4、不仅如此,在县技校,我们还发动返乡农民工进行电动缝纫培训、数控车床培训和县就业培训中心进行羊毛衫针织培训和农民创业和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
通过培训,目前该镇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其中,何庄的周国玉建成饲养年出栏1000头规模的猪场;后河村的杨氏猪场;复兴村的王金凤猪场都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
三、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为农民增收拓宽渠道。
    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加工集中正建设,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加快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三农工作的重点;是调查该镇目前共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26个,其中协会组织2个,其中养鱼专业合作社3个,养猪专业合作社12个,养鸡、食用菌、养牛及种植等各一个,还有其它合作组织5个。经过这些合作组织的成立,从而减少农民发展产业盲目性,提升畜禽规模养殖水平。减少投资风险,形成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灌南县百草园裟专业合作社在成立前,水稻种植品质较杂,技术指导也较为混乱,收获时米质较差,市场销售困难,价格无优势,自从成立合作社以后,基地实行统一供种,统一存储,统一销售,目前灌河牌大米通过统一包装后已销售到全国各大中型超市。价格优势凸现,合作社社员也不断增加。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灌南县复兴养鸡合作社生产的“咯大”牌鸡蛋市场上供不应求,目前全部被地方各中小型超市订购。
    灌南县何庄养猪合作社以周围为代表的养猪场,年出栏生猪10000多头,生猪销售全部与肉联厂签订合同,在去冬今春,各养猪户普遍亏损的基础下,该合作社略有盈利。
灌南县三口惠民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成立,既解决了农民存款利率矛盾,又为解决农民创业资金缺口创造了条件。
土地流转是农民外出创业和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可以腾出时间进行第二产业的发展,能人和种田大户可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有计划、有规模的经营。有利于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有利于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更有利于加快发展新农村建设步伐。调查中,我们发现该镇何庄、刘码两村,通过土地流转目前食用菌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张湾、复兴两村通过土地流转,肉牛养殖发展结束。前圩、潘老庄、成湾等村,通过土地流转,水产品养殖迅猛发展。康渡、三口等村通过土地流转,高效农田面积成倍增加。流转土地的农民工等到每亩地725元流转金。他们部分选择外出打工。还有一部分就地在能人大户承包的土地中就业,可谓一举两得。
四、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县委九届四次文件(扩大)会议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力争经过3——5年努力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推进落实各项脱贫攻坚举措,全面加快农民增收脱贫步伐。该镇领导十分重视,多次下发文件采取一户一干部,一村一企,结对帮扶模式,鼓励贫困户自主创业和对有劳力的农户进行就业培训。积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能人大户劳动佃户发展生产,本项工作自08年开展以来,该镇2752户贫困户8924口贫困人口,到目前为止,脱贫户已达1351户,脱贫人口达4380人。
    他们的脱贫方式主要有以开发式脱贫方式为主,通过发展生产实现脱贫,帮扶项目以自我发展项目和产业化劳动项目为主。该镇康渡村、潘老庄村、长兴村几年前是典型的贫困村,贫困户每村都多达150多户,通过近二年的脱贫攻坚、项目帮扶,目前,潘老庄已建成500亩高效农田示范园,蔬菜大棚面积达到100亩。贫困户在其带领下,现已基本脱贫,年平均纯收入由07年5700元增加到08年6700元。集体收入超过5万元,一跃成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该镇永渡村通过项目扶持,2008年出栏肥猪4000余头,并引进服装厂、电子厂等企业,使贫困人口劳动力都能就地转移,现增加集体收入又解决贫困人口就业问题,增加贫困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