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实干担当践行精准扶贫
——记省委驻灌南扶贫工作队队员、林丰村第一书记 朱翔
“一屁股债、身体不好、挣钱没门路”,贫困的家境,曾压得灌南县田楼镇林丰村村民邱洪才喘不上气来。而如今,这一幕已成为历史。自从精准扶贫的春风吹到林丰村,邱洪才作为村里的108户贫困家庭之一,省委驻灌南县扶贫工作队员、林丰村第一书记朱翔与村两委为他家“量身定制”了一套的脱贫方案,帮他拔穷根、过上好日子。不到一年的时间,邱洪才养上了山羊、鸡鸭,子女外出打上了工,让这个家庭重新燃起了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希望。
朱翔来自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赴灌南驻村扶贫前,在省级金融机关工作了10多年时间,有着较为丰富的专业岗位工作经验,但到农村地区,如何零距离做好扶贫和三农工作,却是一项摆在他面前的新课题。
“摸清家底才能精准扶贫”,这是他经常说的一句话。驻村之初,他逐户现场走访贫困户,把全村所有的108个贫困户进行摸底排查,建立了详细的贫困户台账,对他们进行逐户进行分析和研究,还撰写了《林丰村贫困户情况调查分析报告》。对照各户家庭的人口数量、结构、年龄、职业等情况,朱翔将贫困户划分为带动型、救助型、帮扶型、关爱型四种类型,针对贫困户致贫的具体原因,对症下药、精准施策,确保帮到点上、扶到根上。对有劳动能力的带动型贫困户,通过协调有关部门给予技能培训、设置农村公益性岗位、强化创业扶持等措施,帮助解决创业就业增收问题。对因病、因突发事故致贫返贫的救助型贫困户,通过大力宣传国家医疗保险和大病救助政策、提供爱心援助等措施,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对因丧失劳动能力致贫返贫的帮扶型贫困户,通过协调党员干部“一对一”对口帮扶,把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和社会救助政策落到实处。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不少帮扶对象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10组李东明家有5口人,老伴身体不好,儿子李树生初中毕业后没有技术专长,平时在本村跟着瓦匠打临工,年家庭人均收入不足6000元,生活十分拮据。鉴于这种情况,朱翔和村两委干部动员李树生参加县里组织的铲车免费学习,通过培训,李树生毕业以后迅速在苏州一家大企业找到了工作,从此端上了技术“饭碗”,每月工资收入在4500元。同时,老李被安排在村公益性岗位上班,每月收入在700元左右,家庭收入大为改善。2组村民低保户86岁的戴玉才和78岁的老伴时良英,老俩口体弱多病,8年前他们唯一的儿子去世,儿媳出走,留下年幼的孙女与老人相依为命,老俩口依靠低保和邻里的接济艰难养育小孙女。了解到这样一户特殊的家庭后,朱翔多次登门看望,并和这个贫困家庭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朱翔的牵线协调下,很快11岁的晓欢得到了多方的资助和关爱,人民银行南京分行某爱心人士为孩子定向资助,每月数百元按时汇入晓欢的银行账户,多位社会爱心人士先后送来了衣服、书籍、学习用品等物资,另外,朱翔还引进大学生志愿者为晓欢和其他几个贫困户子女进行定期心灵关爱。9组村民潘如州不久之前刚检查出患有癌症,并且治疗费用昂贵。朱翔多次带领村支两委赴其家中探视,了解其困难和需求,一方面向上级民政部门通报该户的情况,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动员村组干部、邻居乡亲积极伸出援手,积极协调利用外部平台进行帮助,在“爱心筹”网络平台发布求助信息,争取更多援助。目前,已通过多种渠道为潘如州募集救助资金约4万元。
集体收入来源匮乏一直是困扰林丰村发展的棘手问题,朱翔将用好省级财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试点资金作为突破口,会同村支两委班子研究讨论,多方征求意见,观摩考察,向县镇有关部门提出“利用本地充裕的太阳能资源发展光伏发电项目”的建议,该项目目前已顺利通过审批并实施,预期年收益率15%,大大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朱翔将本村致富能手作为重要的工作对象,鼓励本村致富能手返村创业,带动本村乡亲脱贫致富。了解到本村村民李玉军在邻县响水兴办电子厂的情况后,朱翔多次主动上门走访,拉近距离,了解经营动态,掌握服务需求,鼓励其在本村设立生产基地扩大生产。针对李玉军反映的资金周转相对紧张的问题,朱翔多次赴金融机构,为其协调低息贷款10万元,既解决了企业资金困难,又增加了村民就业。目前该企业在本村吸收30余户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人均年收入2.5万元。
朱翔还积极发挥基层农村和金融机构的纽带作用,将金融助推精准扶贫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他多次向有关银行提出改进小额扶贫贷款产品设计的建议,除建议加大对贫困户的信贷投入之外,还提出通过利率优惠激励致富能手、养殖大户带动贫困户就业致富的具体建议,目前相关信贷产品已经推出。2016年,本村有30余户贫困户获得扶贫小额贷款或间接受益,占所有贫困户的33%。在朱翔推动下,林丰村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已经建设成为灌南县全县示范站,为村民提供了小额取现、转账支付、金融知识宣传、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优质金融服务。去年“七一”期间,朱翔牵线搭桥促成了人民银行灌南县支行党支部和林丰村党支部联创联建,缔结了共建协议,在组织共建、队伍共有、困难共帮、服务共享方面互相帮助和支持。
经济薄弱村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制约较多,矛盾错综复杂,做好脱贫致富工作亟需提升群众的精气神,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村民道德文化水准,又是提升群众精神面貌的根本。为此,朱翔多次向干部群众宣传“办好一所学校,带动一方发展”、“家有三间大瓦房,不如一个成才郎”、“要想脱贫致富,教育优先铺路”等理念。考虑到本村贫困户子女较多、现有校舍较为破旧的实际情况,他和村支两委在多次征求群众意见、反复集体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将村小学、幼儿园重建作为2年扶贫期间的重点民生项目来推动。经过他多方沟通和协调,该项目资金到位很快,立项、审批、招标等环节顺利通过。村里的老百姓、孩子们看到未来的新校舍,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在走村入户的日常调研中,朱翔感慨很深:贫困户子女性格普遍内向、不够自信、知识面和视野相对狭窄、学习和生活习惯尚不够健康,四年级的孩子不知道足球是怎么回事,8岁的孩子从未做过手工纸鹤。这些场景深深触动着朱翔的神经,更加坚定了他“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的信念。他逐条列出需要解决的问题,逐项落实工作计划。他专程赴上海等地向爱心人士推介针对林丰村贫困儿童的“雏鹰计划”项目,爱心人士共捐助5万元公益资金支持贫困户儿童。经过朱翔推动,林丰村50余户贫困户子女收到了爱心人士送来的羽绒服、围巾、帽子、图书等用品,先后7名儿童获得了爱心人士每月“一对一”的资助款。贫困儿童亟需人格塑造、心灵关爱和性格培养,朱翔协调连云港市阳光爱心公益服务中心,为贫困儿童设立心灵关爱课程,每月2次组织志愿者到村对贫困户子女进行教育培养。通过到家访谈、互动引导,培养孩子们形成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通过课外阅读、思维锻炼,拓宽孩子们的知识面;通过户外活动、兴趣引导,培养孩子们形成健康阳光的心态和性格。针对贫困儿童的心灵关爱,朱翔希望以此为起点,把这项工作常态化、长期化,一直坚持做下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功成不必在我”,是他经常提到的理念。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朱翔凭着认真、执着、踏实、肯干的韧劲,用心、用情、用力,他正用实干担当践行着精准扶贫,帮助经济薄弱的林丰村和一个个低收入户走出了贫困的阴霾,迎来了脱贫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