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期气象条件分析
小麦抽穗扬花期是赤霉病、白粉病、蚜虫等多种病虫并发危害的重要时期。小麦赤霉病、白粉病、穗蚜等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大,小麦穗期病虫害防治关系到我县全年粮食生产大局。4月上旬全县气温正常,晴雨相间,光照充足,气象条件利于作物光合积累,小麦生育进程加快,长势总体较好。虽然目前小麦长势较好,但晚播比例仍较大,区域之间、田块之间以及品种之间小麦长势尚存在不平衡性。大部分旱茬麦已进入破口抽穗期,部分旱茬和两灌早播稻茬于4月下旬后期抽穗,大部分稻茬麦在5月上旬前期抽穗,晚播稻茬麦主要于5月上旬后期抽穗。4月中旬以来,我县日照时数偏少,相对湿度较大;下旬又将多阴雨天气,极易引发赤霉病。
二、未来天气预测
预计4月下旬23日阴有小雨并渐止转阴到多云,24日阴转多云,25日多云转阴有阵雨或雷雨,26日白天至27日天气晴好,28日至29日又将迎来一次雷阵雨天气过程,30日云系变化为主。受中等强度冷空气影响,25至26日降温5~6℃,风力增大,陆上4~5级阵风6级,港口地区7级阵风8~9级。
三、病虫害发生等级预测
1、小麦赤霉病。预计将偏重以上流行。预报依据:一是田间菌源充足。受秸秆还田量大、稻麦连作等因素影响,田间菌源仍不断积累。二是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我县小麦主栽品种较往年无大的变化,仍以烟农19、济麦22和淮麦、连麦系列为主。三是小麦生育进程参差不齐。去年秋季小麦播期参差不齐,加之品种间、群体间生长不平衡,造成小麦生育进程差异性较大,易感病生育期拉长,大大增加了赤霉病菌侵染的几率。四是气候条件。若4月下旬至5月上旬出现多次过程性降雨,将会与我县小麦大面积抽穗扬花相吻合,有利于病菌侵染和扩展,大大提高病害流行的几率。
2、小麦白粉病。预计今年中等至偏重发生。一是气候条件。由于4月份天气冷暖多变,后期气温若急速上升,温湿度条件适宜,有利于病情发展。二是感病品种仍占较高比例。我县主栽品种烟农19、济麦22和淮麦、连麦系列均较感病,加之秋播用种量大,田间群体密度高,有利于病菌侵染和快速扩展。近期大田普查,我县病田率4.8%,病株率0.6%,其中稻茬病田率4.9%,病株率0-4.5%,平均0.7%;旱茬病田率4.4%,病株率0-3.2%,平均0.5%。
3、蚜虫。预计偏重至大发生。预报依据:一是虫量发展迅速。近期大田调查,我县:旱茬虫田率42%,平均百株蚜量4.5头,幅度0-52头,平均蚜株率5.1%,幅度0-37%;稻茬虫田率13%,平均百株蚜量1.5头,幅度0-12头,平均蚜株率1.8%,幅度0-9%。二是气候条件有利。田间蚜虫发生期较早,虫量增长迅速,预计4月下旬蚜虫将进入繁殖高峰期,加之麦蚜繁殖能力强,易在抽穗乳熟后暴发危害,若遇到适宜蚜虫繁殖的气候条件,即可在短期内暴发为害。
4、红蜘蛛。预计偏重程度发生,局部大发生。近期普查,我县虫田率18.5%,其中稻茬虫田率14%,平均虫量3.1头/市尺垄,幅度0-21头;旱茬虫田率31%,平均虫量7.2头/市尺垄,幅度0-57头。
四、农事建议
小麦赤霉病、白粉病、穗蚜等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大,小麦穗期病虫害防治关系到全市粮食生产大局。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的防治策略;紧紧围绕“适期防治、药肥混喷、一喷三防”的技术措施,精心组织,深入发动,狠抓各项措施落实,全面打好以赤霉病、白粉病、麦穗蚜等为主的小麦穗期病虫防治总体战,全面控制小麦穗期病虫危害。
1、加强病虫预测预报。加大对小麦穗期病虫害田间发生情况的调查,全面准确掌握病虫发生动态;跟踪小麦发育进度,及时掌握不同地区、不同品种小麦抽穗扬花期,及时了解天气变化情况,尤其是小麦抽穗扬花期的天气趋势,适时修正赤霉病防治适期预报;开展多层次病虫情会商,综合分析病虫害发生趋势,为准确预报和正确指导防治提供依据。
2、适时开展病虫防治总体战。小麦穗期病虫防治总体战主攻赤霉病、白粉病、麦穗蚜,兼治蚜虫、麦红蜘蛛等其它病虫。一要抓住适期防治。对赤霉病,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统筹兼顾、总体防治”的防治策略,采取“适期防治、见花喷药”的防控措施;二要选对药种,用足药量。加快推进赤霉病防控药剂升级换代;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延缓抗药性,提高防控效果。同时统筹做好白粉病、蚜虫等病虫防控工作。
3、强化宣传和技术指导。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广播、手机短信、宣传车、黑板报、明白卡等形式和途径,及时发布小麦穗期病虫发生和防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