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义务教育
索引号: 01430892X/2021-00033 信息分类: 义务教育,
发布机构: 灌南县教育局 发文日期: 2021-06-01
文号: 关 键 字:
内容概述: 一、基本情况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80所(公办65所、民办15所),其中完全小学47所(另有教学点27个)、初级中学1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2所。省级课程基地8个;拥有“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2名、省特级教师7名、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2名。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优…

灌南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报告

浏览次数:  字体:[ ]

一、基本情况

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80所(公办65所、民办15所),其中完全小学47所(另有教学点27个)、初级中学1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2所。省级课程基地8个;拥有“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2名、省特级教师7名、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2名。

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教育事业呈现出持续向好的良性发展态势,学校基础建设、校长职级管理、教师“县管校聘”等工作走在全市前列,集团化办学改革经验在省《改革简报》、市《改革动态》专文刊发。连续两年荣获全市教育综合考评第一名,先后创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县”、省“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

二、工作开展情况

我县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按照“硬件建设夯基础、达标准、促均衡,软件建设求规范、强内涵、上质量”的总体思路,完善保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统筹推进全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坚持高位推动,促进办学理念均衡。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县委、县政府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纳入政府民生实事工程,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改善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配备等事关均衡发展的重大问题,逐步构建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县委成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县主要领导对教育工作亲自谋划部署、协调推进,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常态化听取教育发展情况汇报,研究会办教育发展难题。县人大、县政协领导经常深入中小学校开展调研,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协调联动,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合力攻坚”的工作推进机制。二是强化政策保障。县政府将教育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先后出台《灌南县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关于实施教育提升计划推进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教育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在政策上做到教育发展优先研究、教育问题优先解决、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育规划优先落实。三是强化机制保障。建立均衡发展责任落实机制,将教育工作重点任务纳入全县综合考核体系,作为镇和部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均衡发展经费保障机制,在逐步提高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依法保证教育投入的基础上,多渠道筹措资金,保障教育投入“两个只增不减”,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学校债务化解、校安工程建设、教育装备购置等,同时,成立教育发展基金会,吸纳社会善款,推动教育发展。

(二)强化经费投入,促进办学条件均衡。一是调优教育布局。制定《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按照“分步实施、先急后缓”的思路,加快推进教育资源建设,近三年,先后建成硕项湖小学、惠泽路小学、沂河路小学、淮河路实验学校和县第二中学改扩建等一批教育重点工程,今年实施的苏州实验学校、第四中学改扩建工程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同时,盘活存量资源,组建苏州路实验学校、新办人民路小学、实施百禄中小学联动工程。随着新建学校的投用,学校布局明显优化,教育承载能力明显提升,三年累计新增学位10000余个,“择校热”和“大班额”现象得到有效缓解。二是提升薄弱学校。围绕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化”目标,大力推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建设,着力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校安工程推进力度大,三年累计实施校安工程项目59项,新建、改扩建校舍20余万平方米,连续三年获市校安工程建设考核第一名;改薄工程实施进展快,三年实施改薄项目277个,新增教育设施9500台套,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城乡义务均衡发展程度显著提升。三是升级教育装备。围绕“智慧校园”建设目标,推进教育装备提档升级和信息化建设,新增电脑3529台、仪器设备1019件、音体美器材10408台(件)、图书21万册。目前,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均达到省Ⅱ类标准,全部实现光纤接入,并建有校园网和网络教室,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教师网络空间“人人通”,信息技术课达到一生一机,所有学校均装有校园监控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

(三)强化队伍建设,促进师资配置均衡。一是建立教师补充机制。坚持以优化教师结构为目标、以满足教育教学为需求,加大新教师招聘力度,形成了教师队伍补充长效机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有效解决了教师数量不充足、结构不合理、学科不配套等问题。新教师全部根据招聘岗位,实行电脑派位、随机分配。二是建立教师交流机制。探索义务教育学校集团化、联盟制办学和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按照“总量控制、按需设岗,城乡同步、动态调整”原则,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科学管理。出台《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实施办法》,坚持“硬性条件与柔性流动结合、教干与教师同步交流”原则,有序推进教师校际流动,均衡配置教师资源。三是建立教师培训机制。落实“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广泛开展骨干教师、班主任和校(园)长培训。围绕教师专业成长和课堂质量提升,制定教师培训年度规划,因需而为推进教师全员培训。发挥名师、标兵的示范引领作用,组建“名师领航团队”28个,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三年来,先后组织参加国(境)外培训320余人、国家和省市培训1.8万人次,95名教师获省市优课大赛特等奖、一等奖,55名教师入选市“新333”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四是建立教师激励机制。树立“一线导向”,坚持待遇奖励向一线倾斜、职称评定向一线倾斜、荣誉表彰向一线倾斜。出台《教育优秀人才及团队奖励办法》,加大教育优秀人才奖励力度,足额发放乡镇补贴、交通补贴,兑现教师年终一次性奖励,鼓励教师安心从教。实行职称评审和岗位设置向农村学校倾斜,提高农村学校教职工工作积极性,保证乡村教师“下得去、教得好、留得住”。

(四)加强教育管理,促进办学水平均衡。一是规范办学行为。全面落实国家课程要求,在开齐课程、上足课时的基础上,推进高质课堂建设,全面发展学生能力。健全公平就学机制,出台《关于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行为维护招生秩序的实施意见》《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消除大班额实施方案》等文件,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划片招生、阳光招生等政策。建立义务教育入学联控联保工作机制,加强对重点学段、重点群体失学辍学情况监控,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全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目前,小学巩固率为100%,初中巩固率为99.18%。二是坚持立德树人。深入实施《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法制进校园、爱国主义读书、国学进课堂等系列教育活动。出台《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意见》,将校园文化有效融入学校教育活动之中,创建“书香校园”“绿色校园”“课改领航学校”等各类特色校园20余所,培育了孙湾小学小足球等一批体艺特色品牌学校。加强家校联手,凝聚育人合力,全县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建立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定期开办家庭教育大讲堂,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三是提升教育质量。牢固确立“教学中心、质量第一”理念,出台《高质课堂实施意见》《中小学教学质量提升行动方案》《教学精细化管理实施意见》等文件,实施教学工作全面管理、全员管理、全程管理,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四是重视学校安全。出台《学校安全防范管理规定和“三防”建设标准》,构筑立体化、全覆盖防控体系,开展防溺水、交通、食品安全等五大专项行动,定期组织安全隐患排查和应急演练,全面提升校园安防水平。制定《学校安保员聘用及管理办法》,配齐配足学校保卫干部和安保人员;建成县“校园(校车)安全视频监控中心”,开展平安校园达标创建,全面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全面推行“明厨亮灶”“放心食堂”建设,“阳光食堂”信息化监管平台上线运行率100%,全程守护师生“舌尖上的安全”。

(五)关爱特殊群体,促进入学机会均衡。一是保障随迁子女就读。严格落实“流入地”和公办学校“两为主”政策,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纳入全县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体系。出台《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工作意见》,统筹安排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入学问题,明确4所学校安排随迁子女入学,并与县内学生一视同仁。同时,对来灌从事生产科研工作的创新创业人才 、“服务金卡”持有人和在灌实体投资者,优先安排其子女入学。二是全面关爱留守儿童。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通过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资助上优先考虑等“四个优先”,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让留守儿童享受到家一样的温暖。结合“校安”“改薄”工程,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淋浴房、学生宿舍、饮用水设施设备配置,全面改善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条件;联合县文明办、县妇联等启动“社会妈妈”工程,开展“社会妈妈”与留守儿童亲情结对;开通亲情热线和亲情视频,为家长与子女的亲情传递、家长与教师的沟通联络开辟通道。三是抓好特殊儿童教育。制定《灌南县特殊教育发展规划》《特殊儿童送教上门和随班就读工作方案》等文件,完善残疾儿童入学保障机制。成立县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构建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特教指导中心为纽带、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发展体系,切实提高残疾学生义务教育保障水平。开展融合教育,建成融合教育资源中心10个。四是开展贫困学生资助。落实国家资助政策,以建档立卡家庭、残疾人家庭、低保家庭、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以及孤儿等为重点救助对象,开展全过程资助,不让一名孩子因贫失学、因贫辍学。认真做好全县教育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读学生摸底、政策宣传、扶贫资金发放等工作,坚持“应补则补”原则,实现贫困学生、各个学段“两个全覆盖”。

三、问题与打算

虽然我县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教育投入需进一步加大,化解县城“挤”、农村“弱”的问题还需持续发力;二是部分学校教师学科、年龄结构不够合理,特别是音体美等专职教师相对短缺;三是校园文化建设品位不高,需进一步探索建设符合校情、具有地域特色的学校文化。

今后,我们将以创建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县为目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始终把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民心所盼、使命所系、发展所需的重要工程抓实抓好。

一是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提升保障水平。着力拓展经费投入渠道,优先保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需资金;着力优化投入结构,确保教育投入持续增长;着力创新投入方式,不断强化经费监管,保证教育资金重点投向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

二是进一步扩充优质资源,提升服务能力。合理布局城乡学校,加快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和标准化建设,实现城乡办学条件同步改善;增加优质学校资源布点,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同步配置;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学校共建共享、同质异品。

三是进一步强化师资建设,提升整体素质。统筹区域内教师编制和资源,通过城乡教师交流、绩效管理、岗位设置等方式,均衡配置城乡、校际师资;优化师资校本培养模式,健全农村名师、名校长培养机制,实现农村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提升。

四是进一步培育学校特色,提升办学品位。坚持规范办学、特色办学,推行精致管理,打造教育内涵发展新品牌;加快推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突出打造农村学校特色文化,着力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品位、有影响的学校,促进城乡学校同步发展。